-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积极认知研究简述.doc
积极认知研究简述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积极心理学分类体系中积极认知作为一种认知风格,与积极情绪、行为和归因的关系,介绍当前积极认知方面的国外研究,系统的介绍积极认知的相关理论和成果,展望积极认知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积极认知 积极情绪 乐观主义 解释风格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Summary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ositive Cognition LI Yizh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atiates the positive cognition as a kind of cognitive style i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ositive emotion, behavior and attribution. By systematic introduces the current foreign research about positive cognition, positive cognitive theories and achievement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cognition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ositive cognition; positive emotion; optimism; explanatory style 1 积极认知的定义 积极认知是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的认知过程,即思维的概念。目前研究的取向主要集中在人们如何利用自身的情绪和积极或者消极的倾向,通过认知过程,来解释未来。积极认知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未来抱有积极预期的思维过程,与个体的行为存在内在的关联。当个体对未来抱有积极的预期,个体会通过持续的努力来达成预期的目标,而当预期目标非常难以达到时,个体便会选择放弃。 2 积极认知的预期风格 目前普遍认为,积极认知不是一种短期的积极情绪,也非一种心境,积极认知是一种解释风格,通过个体的情绪倾向影响认知过程,而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组织思维内容和指导认知过程的普遍方式。 持续努力和放弃目标是积极认知的预期方式可能导致的两种不同的行为。乐观、自我效能和希望是积极认知方式下预期方式的三种主要观点。 2.1 乐观倾向的预期 Scheier和Carver提出的乐观倾向认为,乐观是个体对未来积极的预期,悲观则是个体对未来的消极预期。这种预期风格的倾向具有跨时间和情景的一致性。Peterson和Seligman则以归因的角度出发,认为乐观和悲观是个体对于发生在自身的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风格,是一种习惯方式。先前的相关研究认为,乐观有助于个体免疫系统防御功能的增强,维持个体的良好健康习惯,减少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几率,以及更容易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力量。 乐观主义的观点分为三种不同的取向。 悲观的乐观主义观点认为,当事物的发展和个体的预期相违背,个体原有的乐观主义信念就会变得脆弱以至于崩溃。由于乐观主义者对于未来的预期没有转化为现实,而导致面临悲伤失望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自身免疫力的下降等消极后果。这种观点与普遍认为的乐观能普遍的消解负面情绪的影响而促进个体健康是矛盾的。 积极的乐观主义观点认为乐观主义具有高度收益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乐观者比悲观者的寿命长19%,①乐观主义能够在病人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盲目的乐观往往导致个体容易忽视环境中的重要信息,并且对目标结果和自我效能产生错误的预期。Segerstrom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建立了乐观与悲观相互作用整合模型。认为乐观和悲观在不同情境下具有同样的价值。悲观主义者在面临困难和不可控环境的任务时,更早的逃避压力可能导致更少的心理紧张,而乐观主义者通过快速的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有效的消解了心里紧张的刺激源。其关键在于危机源刺激的过程性判断。不过,这一模型建立于短期压力源消解的基础上,忽视了积极认知方式对于实现长远目标带来的收益,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2.2 自我效能的预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一种自我认知因素,以预期观点作为基础。自我效能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胜任某种任务的感知、预期、信心和信念,受到预先思维的指导。在不一致经验的作用下,低自我效能的个体很容易降低自身努力程度,而高自我效能个体则仍能保持自身的努力程度。 自我效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pdf VIP
-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VIP
- 日立电梯MCA13中文注释版电气原理图.pdf
- 财务总监培训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ppt VIP
- 战略成本管理 .pdf VIP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含答案).docx VIP
- 江苏省梅村某中学2022年物理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pdf VIP
-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2022年物理高一年级上册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pdf VIP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pdf VIP
- 2025年智启未来·险见新机-人保寿险大模型探索及实践.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