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江淮气旋 一、江淮气旋四季均有,春和初夏较多 二、江淮气旋生成地区 江淮气旋主要发生在如下三个地区 长江中下游——62% 西起宜昌,东至长江口的沿江两岸。 移动路径: 向东北东,经东海北部到日本海南部附近。 向北东北,经黄海到日本,大部分可以得到发展。 淮河流域——28% 淮河沿岸地区; 从海洲附近入海,经我国黄海到日本海。 湘赣地区——10% 全年春夏两季稍多,秋季几乎没有。 大多数从长江口入海。 三、江淮气旋生成的地面形势 1、静止锋上的波动 当江淮流域有近似东西向的准静止锋面时,如果上空有低槽移来并处在高空槽前。 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减压作用,低压形成 高空槽前暖平流——偏南气流使锋面北移,静止锋东段转为暖锋。 高空槽后冷平流——偏北气流使锋面南移,静止锋西段转为冷锋。 图2.15 2、倒槽锋生气旋 西南倒槽发展东伸————形成低压 地面变性高压东移入海后,由于高空南支锋区上西南气流将暖空气向北输送,地面减压形成例槽并东伸。 这时在北支锋区上有一小槽从西北移来, 在地面上配合有一条冷锋和锋后冷高压。 倒槽东部出现暖式风切变——暖锋锋生 由于高空暖平流不断增强,地面倒槽进一步发展并在槽中江淮地区有暖锋锋生并形成了暖锋。 西风带发展小槽东移——冷锋进入倒槽 个例: 2010年2月28日 江淮气旋——冷锋进入倒槽 锋面 四、江淮气旋生成的高空形式 1、 槽脊型(500,700) 高纬(450N以北)长波槽脊无发展,稳定——无强冷空气南下 中纬(30~400N)有发展短波槽东移——形成锋面气旋 四、江淮气旋生成的高空形式 2、切变线型(700,夏季) 长江中下游——江淮切变线 西南涡沿着切变线东移—低涡下方诱生江淮气旋 五、江淮气旋的天气 1、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强降水 夏季暴雨系统 2、迅速发展的江准气旋并伴有较强的大风 暖锋前有偏东大风 暖区有偏南大风, 冷锋后有偏北大风。 3、气旋东部出现平流雾、低云 六、举例:1974年4月19日—20日 江淮气旋典型个例分析 1974年4月19日一20日是准静止锋上江淮气旋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例子。 19日20时地面图上,江南地区有东西向的准静止锋,位于入海高压后部,高压中心在日本海一带。锋后有一大片雨区。图12.39 19日20时500hpa图上, 南支西风带上有一低槽, 槽前西南气流与地面雨区配合。 另外在北支西风带上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有一低槽(地面有一冷锋相伴)正在东移发展。图12.40 20日08时地面图上, 随着南支低槽的东移和地面雨区向东扩展,雨量加大, 于20日02时准静止锋在鄱阳湖附近产生波动, 08时东移到江苏南部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锋面气旋。 图12.41 20日20时500hpa图上, 北支西风槽发展东移并逐渐赶上南支西风槽, 在我国东部地区迭加合并为一个较深的大槽。 图12.42 20日20时地面图上,相应地面气旋在黄海海面猛烈发展。 图12.43 连续动画 End end 倒槽强烈发展,形成低压 例子 西风带短波低槽带来冷空气,自河套东移到江淮 低槽江淮江淮上,南之上自孟加拉湾至江淮是一直的西南气流, 冷空气(锋面)自河套东移 四川盆地有倒槽发展 东移冷空气到达山西山西、入侵四川盆地, 与此同时,14S长江下游开始出现热低压, 发展:一是高层西南气流、二是槽前正正涡度得减压作业,以及14时日变化减压 -6.8hpa 20S冷锋进入倒槽,锋面气旋形成 锋后是很强的负变压、北风 700江淮切变与之配合 槽前自云贵至江淮暖平流很强,切变以后冷平流强 850锋区很清楚,冷暖平流明显 3-1,02S 形成了江淮气旋族 08s东移出海,===》》黄海气旋 * * 实例 在江南地区存在一条静止锋,这条静止锋处于中心在日本附近的入海变性冷高压的后部 实例 同时高空500hpa南支锋区上有一个短波槽东移,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区叠加在江淮静止锋上空。 实例 在这种形势下,6月24日20时地面图上在长江下游就形成了一锋面气旋。 实例 此时高空500hpa槽也东移到江淮到西南。 next D/2 D/3 nex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