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上第一章第二 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
【课题】七上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地球仪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
2.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经度的划分,明确经线的特点,经度的排列规律。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模式。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图示法。
【教具准备】地理室,学生用地球仪五十个,教师演示用地球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新课
师: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在生活中,要经常对地球进行研究,研究它表面分布哪些地理事物,这些事物又有怎样不同的特征,研究它的大小,它的运动,但是地球体积又非常庞大,那么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工具呢?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生理解地球仪是研究需要的重要工具。
学生观察地球仪,分析。
生:圆球、底座、支架等。
理解学习以及研究中需要地球仪。
大体理解地球仪的外形。 演示
观察与思考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师引入:在地球仪上清晰的表明了地轴、北极、南极、赤道,你能指出来吗?
2.师拨动地球仪,请生说说地轴和两极是怎样确定的?
3.什么是赤道?
4.同位同学互相演示并解释地轴、南极、北极、赤道。
5.看看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的网格线,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
(生到讲台前面指出地轴、南极、北极、赤道)
观察,思考,探究
假想的地球旋转围绕的轴。
地轴北端南端分别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解释赤道的特点。(学生回答:在地球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熟悉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并学会演示。
生明确:能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通过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地轴的意义。
学生自己观察,并且分析思考,明确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的地理意义。培养思考探究的习惯。
通过观察经纬线加深理解地球仪。 衔接
与过渡 师引入:纵横交织的网格线就是经纬线。观察地球仪,说出什么是经线?
观察
与发现
二、经线
1.继续观察地球仪,回答表格中问题。
定 义
特 点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经线
2.在赤道上空和在南北极上空观察经线,它们形状一样吗?请在圆上画出观察结果。
3.在两图中任意标出几个点,并用箭头标出点的南北方向。
4.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线?(无数条)
观察地球仪,填表格。起立回答。
观察,动手绘画,一生到黑板展示。
观察南北极以及地球仪上画出的经线。
观察地球仪,理解经线的意义及特点。
变换角度观察经线,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
动手标画加深理解。
通过观察,很好理解经线有无数条
衔接
与过渡 师引入:经线许许多多,怎样区别每一条经线呢?生回答:标注度数。
追问
与探索
三、经度的划分
(一)师指黑板绘图讲解:
国际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古人以子为正北,午为正南)。从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属于东经和西经。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EAST,WEST)”球”的空间概念。也有利于理解东西经度的排列顺序。本图还能更好理解0°经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180°经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
认识立体图的基础上再分析平面图,加深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观察与发现
四、东西半球的划分
(师绘出绿色线条)
1、指出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说出东半球的经度范围和西半球的经度范围。
2、看看0°和180°以及20°W、
160°E经线圈,分别穿过的陆地和海洋。说出为什么这样划分东西两半球。
3、观察地球仪,说出两半球分别包括哪些大洲?
观察图,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
观察地球仪,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原因。
观察地球仪,说出东西半球各包括的大洲。
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
大致了解东西半球的范围,加深了解经度
构建
与梳理
师生共同回顾知识结构,板书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梳理知
识体系:
形成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