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移动互联网环境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服务策略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服务策略
摘 要: 目前,纯网络型电子期刊已是电子期刊的主流,讲述网络时代国内外纯网络型电子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展望网络型电子期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景,提出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服务策略。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电子期刊;纯网络型电子期刊
电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简称e-journal),又称数字期刊、网络期刊、电子杂志、网络杂志、互动杂志、多媒体杂志、电子出版物、网上出版物等。电子期刊包含软盘型电子期刊、光盘型电子期刊、联机型电子期刊及纯网络型电子期刊。目前,纯网络型电子期刊已是电子期刊的主流。纯网络型电子期刊(e-only journal)从投稿、编辑出版、发行、订购、阅读乃至读者意见反馈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1]
1 互联网时代,国内外纯网络型电子期刊起源与发展
1.1 国外纯网络型电子期刊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纯网络型电子期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新泽西技术研究所创办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ies)中,开办了期刊mental workload;英国birmingham loughborough electro
nic network development(blend)项目也开办了期刊computer human factors journal。都是经同行评审的,却都因稿源不足而夭折。1989年6月美国休斯顿大学图书馆馆员charles w.bailey创建了public-access and computer systems review。是发展至今的纯网络型电子期刊。到1990年已有5种纯网络型电子期刊出版,从此,纯网络型电子期刊数量开始稳步增长。[2]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rl)电子服务协调员dru mogge在arl主办的《research library issues》第196期上,发表arl directory tracks growth in e-publishing。文中对1991年至1997年在internet上出版发行的电子期刊和时事通讯进行了统计。详情见图1[3]。
1.2 国内纯网络型电子期刊起源与发展
我国电子期刊起步较晚。1995年1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出版了《神州学人》,是我国第一份纯网络型电子期刊。也是我国第一份免费的纯网络型电子期刊及我国惟一一份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综合性刊物。1996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发行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是我国第一个以电子期刊方式按月连续出版的大型集成化期刊,是现刊原版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多种核心期刊和专业特色期刊。此后,又出现了《今日中国》、《化学通报》等网络电子期刊。另,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主要代表有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等。
据2008年度互联网期刊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9360多种纸质期刊的现刊已陆续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数字网络出版,约占我国现出版期刊的95%,其中4360余种重要学术期刊回溯上网自创刊。至2008年底,纸质期刊文献的网络出版总量已达6230万篇。纯网络型电子期刊(e-only journal)更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许多明人如杨澜、徐静蕾、赵微也创办了纯网络型电子期刊《澜lan》、《开啦》、《薇亮》与《天使旅行箱》等。
据主要互联网期刊网站统计,期刊文献的总访问次数(检索、浏览、下载总量)达到60亿次,同比增长约75%。其中,2008年当年发表文献的访问次数约18亿次,篇均访问次数约700次,篇均下载次数超过100次,刊均下载次数达1.2万次(以刊均年出版6期计算,相当于刊均发行1000份)。可以说,网络期刊已成为我国大多数期刊的主要传播与应用方式。[3]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媒介网络型电子期刊前景
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元年。苹果公司iphone4、ipad进入市场,带动人类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系列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和普及,势必会像10多年前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一样,给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的阅读将会是完全基于电子阅读媒介的阅读,是“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根本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给期刊出版商和平台提供商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移动需求成为第一需求,从需求端看,受众的信息需求正在以静态需求为主转向静态需求与移动需求并存。从发展趋势看,移动需求正成长为第一需求,新媒体发展要以满足移动需求为核心。[4]
对期刊而言,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就是一种新媒介载体。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普及,电子期刊也必然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代表。据《2010-2011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年度趋势报告》显示,2010年电子图书市场的总收入对比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