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7生物与环境详细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7 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2010·全国卷Ⅰ·T5)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命题立意】本题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绝对不能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实现多级利用,但不是循环利用。 【规范解答】选C。流经此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微生物也能利用,A正确;在此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农作物的多途径利用,能量得以高效利用,B正确;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但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都不会循环利用,C错误;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中的物质,属于分解者,D正确。 2. (2010·全国卷Ⅱ·T3))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命题立意】本题以石质海滩的潮间带为背景材料,通过实验将生态学多个知识点有机整合在一起,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分析推理等多种能力。 【思路点拨】 A坑移入滨螺后浒苔急剧下降 →滨螺可以捕食浒苔 B坑移出滨螺后,浒苔急剧升高 【规范解答】(1)①从图A、图B可知:A坑移入滨螺后浒苔急剧下降,而B坑移出滨螺后,浒苔急剧升高,说明滨螺可以捕食浒苔;根据B图,浒苔急剧升高时角叉苔急剧下降,说明二者是竞争关系。②从图示可以看出岸蟹与浒苔呈正相关(二者关系:A图同降,B图同升)。根据题意,B坑中滨螺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是:B坑中浒苔原本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岸蟹数量少。由于岸蟹捕食滨螺,岸蟹少则滨螺多。③本实验涉及的最长食物链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由图C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凸出基质的增加,海藻物种数增加。海藻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产者越多,越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优先保护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属于就地保护。②从图可知,滨螺密度长期保持100~200只/m2(较高水平)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参考答案】 (1)被滨螺捕食 竞争 ②浒苔 B坑中浒苔少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岸蟹数量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多 ③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①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② 水坑 4.(2010·重庆高考·T31 II)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和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