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离骚》的浪漫主义独特艺术风格.doc
论《离骚》的浪漫主义独特艺术风格
《离骚》是一篇才气莽荡、思潮飞腾、情感如火的长篇抒情诗。它反了屈原深厚的、真挚的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火热情感和为了正义、光明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二百多字,大体可分前后两部分,以“岂余心之可惩”为界。前部分反复咏叹自己为国为君的一生,反遭到国君的冷遇、流放,使他“无路请缨”,报国无门。因此,诗人极度痛苦、悲伤。但屈原在极度苦闷、悲愤之中自己的爱国信念、光明理想仍然坚贞不渝,“九死不悔”。他在绝望之中还寄寓着国君醒悟,重行美政的一线希望。长诗的后部分写作者在无限痛苦之中,无法摆脱之际,在既不能去,又无法留的情况下,宁可以死殉国。这种光辉照日月,耿耿贯长虹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团火,照耀着整个中国文坛。明代史谨《屈原庙》一诗说:“留得生前诸制作,千年光焰烛乾坤”。屈原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它将永远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而不屈不挠地斗争。
《离骚》所表达的这一伟大的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所以如此深刻、形象、生动、千古不泯灭,就在于离骚的伟大的创作方法和高超的艺术魅力。它是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诗篇。作者以气吞山河、喝斥日月的气魄在长诗中驱神役鬼,呼风使雷;以凤凰为车、虬龙为马、云霓为旗、琼玉为粮;使羲和、西皇,听命调遣;上天下地求女择君,而仆夫车马故国情深,裹足不行。长诗还大量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香花、芳草比喻贤人忠良,以恶木、臭草比喻小人邪佞。本诗情感热烈而真挚,语言高雅而流畅。
有人讲,《离骚》前部分是现实主义的,后部分是浪漫主义的。这种讲法,其实是不确切的。诗的前部分也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比如诗人自叙不俗之处,就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扈江离与辟芷兮,纽秋兰以为佩。”朝搴 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主人公披服着各种各样的香花芳草,以香气浓郁的秋兰作为佩饰。整个装束,真是光彩照人,苍芳浓郁。这就塑造了一个美的形象,而这个美的恰是孜孜以求地追求光明、正义的屈原自己。作者用纯洁高雅的芳草香花把自己打扮起来,就是为了使其形象的不凡与思想的高洁结合得恰如其分,非常完美。这就大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当然,诗人更注意主人公内在美的艺术功力。“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透视出了内心世界的晶莹剔透,光明正大。诗人五腑六脏之内都是纯洁的,透明的。这是更高尚的美,真正的内在美。正因为作者塑造的典型形象是一个内在美与外形美高度统一的形象,因此,这个典型形象才千古不朽。这与“翩黛若惊鸿,婉若游龙。”“回头一笑面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类只突出外形美,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屈原于此着重写出的内在美、心灵美,引起了人们对这一典型形象的不幸遭遇给予极大同情。那么,这种艺术美也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又如屈原把谄佞邪恶之徒诬陷他比作坏女人因忌妒而造谣中伤美人:“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众女忌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也使得叙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确有其现实作为依据。《战国策?楚策四》就有这样记载:魏王送给楚王一名美人,楚王夫人郑袖伪装不忌妒。楚王很高兴,美人也误以为郑袖友善,就毫不提防。而郑袖伺机挑拔,最后,使楚王割了美人的鼻子。正因为屈原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作为依据,所以他的比喻、描绘、夸张就有真实感,就活灵活现,就维妙维肖。通过这些形象的卑劣面孔,极其有力地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残杀人才的罪恶行径。
“众皆竞进以含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这两句诗简直是塑造群小形象的一幅漫画,真是喜笑怒骂。这一点与庄子的“舐痔得车”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调极其辛辣而幽默,富有非常的讽刺性。写尽了一群营谋私利的势力小人“争名于朝,争利于世”的苟且丑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群小见利忘义,反目相残,为获一己之利,攀肩踢脚者比比皆是。马致远《秋思》散曲说:“争名利何年是乇?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嚷嚷蝇争血。”写的恰似此情此景。而屈原将群小写得最为形象之处是“凭不厌乎求索”。这些小丑贪婪得很,吃足了脖,打着饱嗝,但仍然不厌其烦地吞食着别人的血汗。他们不晓得“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这就活画出了群小的可怜相。这种浪漫主义手法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对而言,长诗的前部分也有直赋胸臆之处:“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些均为点睛这笔。一是表达了自己坚贞不渝的奋斗目的;二是为了这个奋斗目标宁死不屈,任何威胁在他面前都是失效的。但这些结论式的诗句都是浪漫主义艺术方法的结晶。
前部分最后一段(“悔相道之不察兮……岂余心之可惩。”)写得尤具特色,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