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法总论 2015春 第一节 刑法是什么? 一、刑法之定义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 “若……,则……” “……的,处……” 刑法乃规定犯罪行为的法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的法律。 “犯罪论”“刑罚论” 二、刑法体系 总则分则 第二节 刑法之特性、机能、目的 一、刑法之谦抑性 片段性(法律v.道德;刑法v.宪法) 补充性/最后手段性/附属性(刑法v.其他统制手段) 宽容性(预备v.未遂v.既遂) “刑罚如两刃之剑,用之不得其当,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 二、刑法之机能 法益保护机能vs人权保障机能 三、刑法之目的:保护法益 刑法之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法益保护原则 责任主义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犯罪者的大宪章。” 一、前提:法治国原则(宪法位阶) 自主原则(共和) 平等原则 分权原则 法定原则 比例原则:“不得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有效性(合目的性) 必要性(最小侵害性) 适当性(相当性/狭义比例性/过度禁止) 二、罪刑法定原则 (一)涵义(§3后): “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 §3: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二、罪刑法定原则 (二)派生原则: (1~3旨在限制司法权;4~5旨在限制立法权) 习惯法禁止原则 溯及既往禁止原则(禁止事后法) 类推适用禁止原则(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 明确性原则(法的实定性要求): A构成要件明确; B法律后果明确(禁止不定期刑) 刑罚法规适正原则(法的正当性要求): A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B禁止不均衡的刑罚; C禁止残虐的刑罚; D禁止差别处罚。 三、法益保护原则 行为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四、责任主义原则 主观责任(相对于客观责任/结果责任) 个人责任(相对于团体责任) 五、刑法之解释 解释立场: 主观解释论:X 客观解释论:O 关于客观解释论有一句名言:“法律应该比立法者更聪明。” 解释主体: 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 行政解释 五、刑法之解释 (一)解释理由: (解释理由的位阶关系: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的优先性) 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的起点和界限 体系解释(系统解释) 当然解释:“出罪时举重以明轻,入罪时举轻以明重” 目的性解释 合宪性解释 对一个刑法条文或一个刑法用语的解释,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技巧,但采用哪一种解释技巧,取决于解释理由,而解释理由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张明楷) 五、刑法之解释 (二)解释技巧 (严格来说,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不是解释方法而是解释结论。) 限制解释(缩小解释) 扩大解释(扩张解释) 反对解释(反面推论):A=B, -A=-B 补正解释 禁用的解释技巧——类推解释 扩张解释vs.类推解释:界限模糊 刑法之效力范围 连结点:人、事、地、时 人·事·地之效力 时之效力 一、人·事·地之效力 连结点之位阶顺序: 犯罪地→犯罪人国籍→受害法益→世界共通犯罪 (一)主要基准——属地原则(§6.1前) 领域:领陆、领海、领空(§6.1) 遍在地原则:行为地/结果地;共同犯罪人(§6.3) 一、人·事·地之效力 (二)属地原则之扩张 国旗原则:船舶/航空器(§6.2) 属人原则(行为人国籍:积极属人) 对公务员/军人(§7.2) 对一般国民(§7.1) 保护原则:(§8) (条件:限于重罪;相同犯罪原则) 保护国家法益 保护个人法益(被害人国籍:消极属人) 4.普遍原则(§9) 一、人·事·地之效力 (三)属地原则之限缩(§6.1但书) 国内法上之限缩——宪法诫命(§6.1后) 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人大代表法§31) “一国两制”:港/澳(基本法) 民族地方自治:变通规定(宪§115-116;刑§90) 国际法上之限缩——外交豁免权(§11) 外国元首 外国使节(含家属:配偶及未成年子女) 驻华使领馆(ex.中国雇员在外国使馆内盗窃) 一、人·事·地之效力 (四)国内外刑法效力之竞合(§10) 对外国法院之判决的态度: 积极承认:ex.“欧盟” 消极承认:ex.我国 二、时之效力 (只适用于“未决犯”) 从旧 从新 从轻 从旧兼从轻:我国(§12.1) 从新兼从轻 行为 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 犯罪 前提:刑法上之“行为”(人/意识支配/社会性) 一、构成要件该当性 [一般·行为] 1.客观不法构成要件 2.主观不法构成要件 二、违法性 [具体·行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