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乡村传统手艺人生存博弈.doc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村传统手艺人生存博弈

乡村传统手艺人的生存博弈   ——以浙江台州S村为个案   朱 丹   摘 要[1]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进程,我国过去遍布各地的传统生活类手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乡村传统手艺人进入了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本进行着生存的博弈。其生存博弈的基本策略是改行、换地域和留守。博弈过程中的参与因素有手艺资本、乡村逻辑、社会网络场域和社会变迁驱动力等。本文将博弈论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取博弈论、场域—惯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所共有的关系论本质为理论连接点,在中观层面的社会学方法论上,立足于这三个理论的浅层次应用,以浙江台州S村为个案,通过将近三个月的实地调查,透视乡村传统手艺人生存博弈中的场域效应,进而回归到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因素与传统性惯习之间张力的思考上。   S村传统手艺人从计划经济走入改革开放,再走进新世纪,其手艺、生活、地域和场域都发生了不只一次的变迁。既在变迁中博弈,也在场域惯习中博弈;既在博弈中变迁,也在博弈中坚守。   对比传统手艺人中留守群体与改行换地域群体的博弈策略,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博弈动机不同、个体认同受到群体认同的影响程度不同,以及其他场域的侵入不同等,而这些又是由于手艺技能、社会网络资本和场域惯习的不同所造成的。而这两个群体在博弈策略上的共性则显示了手艺网络和社会网络场域的磁场仍然表现出最强大的力量,体现为非正式制度手段对正式制度的博弈,并带着浓厚的地域性民间心理特征。   对比乡村传统手艺人和无手艺的普通村民的博弈策略,“手艺”既作为社会网络的媒介,又作为传统手艺人的特有社会资本,还作为手艺人特有的一个场域,在手艺人的生存博弈中发挥着积累资本、扩展人脉、人情馈赠等促进作用,同时也呈现出手艺观念中求稳、求糊口谋生惯习的阻碍性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既体现在手艺的变迁中,也体现在手艺人的变迁中。   关键词:乡村传统手艺人,生存博弈,场域,惯习,社会网络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1.1 研究的背景   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是中国20世纪50~90年代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最熟悉的声音。随着现代化的脚步,他们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如今大多数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对成长于80年代的人来说,手艺人是童年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影像。每当吆喝声近了,孩子们都会围聚过去,看手艺戏法,看热闹,这是一幕典型的中国乡村生活场景。手艺人的家里,也就是他们的生产场所,是村庄里人们爱聚集聊天的场所。在孩子们的童年里还留下了“菜篮公”、“箍桶叔叔”等对手艺人特有的亲切称呼,当时只觉得是生活的自然而然,现在带着学科的视角再回忆这些,充满着丰富的社会学意味。手艺退出了,而手艺人进入了社会变迁流中。寻找他们当下的身影是本研究的追忆缘起。   手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直接来源于本土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是民风习俗的集中体现,透着传统、质朴的社会生活元素。200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总结中,传统手艺人群体的变迁同样值得展开社会学的思考。传统手艺人在中国这个充满丰富手艺的文明古国,是“劳动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社会变迁由昔日的红火下滑至今日的边缘、衰退甚至消失,这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时代的进步。他们具有专门的技艺和独特的精神理念,在职业资本和职业心态上区别于一般劳动者,他们本身以及他们的整个变迁历程承载着很多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因素,对传统手艺人的单独研究,对透视社会变迁,在视角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1.1.2 为什么选择乡村传统手艺人   传统手艺人是“劳动者”中的特殊群体,乡村传统手艺人则是“农民”中的特殊群体。乡村手艺人与城市手艺人在地域上的差异使得乡村手艺人在面临手艺变迁的同时,还面临着地域流动的博弈。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是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手艺面临的是工业化的冲击,乡村面临的是城市化的冲击,农民进城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转向城市谋求生存是改革30年来社会流动的主流。选择乡村手艺人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把手艺场域和乡村场域结合,呈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变迁,从中透视传统力量与现代性力量之间的张力。考察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乡村传统手艺人是如何承接的,对于新农村建设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浙江历来是百工之乡,浙商最大的地域特色在于他们大多从“艺商”活动中成长起来。对浙江经济和浙商颇有研究的陈立旭指出传统浙商的经营内容中,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并且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具有因袭关系的,不是类似徽商、晋商的盐、典、木材以及票号类经营,而是石刻、竹编、弹花、箍桶、缝纫等百工手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等工商活动。从事这些工商活动的人,往往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集手工艺人和商人

文档评论(0)

vbk5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