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某B級高度高层建筑结构方案探讨
某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结构方案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某B级高度高层建筑工程案例,探讨了在方案阶段的结构方案选型,对比了不同结构方案的试算结果,给出了提高抗侧移刚度的解决方案,并就局部具体问题提出一些讨论。
【关键词】:B级高度 高层建筑 框架—核心筒 筒中筒 抗侧刚度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城市综合体的一部分,地下3层,地上30层,总高120m。地下部分为车库、仓储,地上一~四层商业,五~三十层办公。商业部分层高4.5m~6.1m,办公部分标准层层高3.8m,总建筑面积约4.3万m2。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二类场地 ,基本风压0.60KN/m2。按建筑总高、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可能采取的结构体系,根据《高规》3.3.1条规定,该工程属于B级高度高层建筑。
2.结构方案选型
根据该项目的概况,可能采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就建筑平面布置而言,竖向交通体系和设备、电井道均位于中心位置,外墙以玻璃幕墙为主,这种平面布置可以优先考虑的是筒体结构体系。筒体结构具有造型美观、受力合理、使用灵活、以及整体性强等优点。目前全世界最高的100幢高层建筑约三分之二以上采用筒体结构,国内百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有一半以上采用筒体结构。
3.结构试算及对比分析
同时进行了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两种结构方案的试算,底层结构平面布置分别如图1、图2所示,分别简称方案一、方案二。核心筒部分结构布置相同,底层核心筒外墙墙厚700mm(以下构件截面单位均为mm),砼强度等级C50,随层数增加,截面和砼强度等级逐渐收小至300和C30,梁、板砼强度等级均为C30。方案一外围采用稀柱框架,底层柱截面1200x1200,砼强度等级C60,随层数增加,柱截面和砼强度等级逐渐收小至600x600和C30,梁截面主要为400x800。方案二外围采用由密柱深梁形成的外框筒,底层角柱截面1200x1200,边柱截面1000x800(800x1000),柱净距在1.9m~3.15m之间,柱截面和砼强度等级向上收小,主要框筒梁截面X向400x1000,Y向450x1200。
图1 框架—核心筒(方案一)结构平面布置
图2 筒中筒(方案二)结构平面布置
主要试算结果如表3所示。对比这两种结构方案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相对筒中筒结构而言,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自振周期较长,侧移较大,结构抗侧刚度较小,其中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数值不满足规范限值。方案一周边框架抗倾覆力矩占比不大,核心筒提供主要的抗侧刚度,角柱和边柱轴力差别不大,剪力滞后效应并不明显,其受力特征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相类似。方案二周边框筒承担了一半左右的抗倾覆力矩,空间效应明显,刚度很大;另外,角柱轴力成倍于边柱,剪力滞后效应明显。两种方案的结构周期比均较小,显示出了筒体结构良好的扭转刚度。
表3 主要试算结果参数
自振周期(s)
最大层间位移角
最大位移比
周边框架(筒)抗倾覆力矩占比
剪力滞后效应
框架—核心筒(方案一)
Y向3.24
X向2.55
扭转2.14
Y向1/664
X向1/1022
Y向1.14
X向1.12
Y向23.8%
X向14.5%
不明显
筒中筒(方案二)
Y向2.64
X向2.03
扭转1.57
Y向1/1.37
X向1/1523
Y向1.14
X向1.13
Y向51.8%
X向49.7%
明显
鉴于方案一最大层间位移角超限,结构体系未能提供足够的抗侧刚度,将只能采取方案二或者对方案一进行进一步处置。由于四层及以下 eq \o\ac(○,M)轴外接裙房商业,密柱框筒方案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功能的发挥,经与建筑协商,仍然倾向于在方案一的基础上给出解决方案。方案一的主要问题是Y向抗侧刚度不足,主要原因是核心筒Y向宽度偏小,高宽比约为1/13,一般而言框架—核心筒的核心筒高宽比不小于1/12比较合适。
综合考虑后,在 eq \o\ac(○,3)轴和 eq \o\ac(○,10)轴增设Y向剪力墙,通过较大截面的框架梁连接核心筒协同提供Y向抗侧刚度,平面布置如图4。修改后的方案初步试算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最大层间位移角1/865,周期比0.77,底层框架柱抗倾覆力矩占比进一步降低至11%左右,底层框架柱承担剪力百分比降低,需进行0.2V0调整。 eq \o\ac(○,3)轴和 eq \o\ac(○,10)轴框架梁承担了较大的剪力,在部分楼层出现抗剪截面超限,需进行进一步调整试算。
图4
4.结构方案局部问题
在结构整体计算结果参数满足规范的条件下,下一步工作对结构局部细节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 eq \o\ac(○,N)轴交 eq \o\ac(○,1)轴处梁、柱错位受力不利,可以考虑设置矩形柱或框架柱移位对齐。2)、 eq \o\ac(○,3)轴框架梁支承在核心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