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的原理与实务-副本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2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案件现场和证据的研究 根据犯罪现场的勘查和受害人的社会关系调查,对案件的性质的经过,以及证据进行研究。这是审讯的基础。 熟练把握犯罪现场特征:罪犯接近方式、攻击方式、控制方式、场所类型、原始场所、性行为的顺序、器械的使用、言语活动及案件预谋的方式。 犯罪现场的特征取决于证据何对被害人的研究。并不是所余的证据都能取得,所以不是所有的现场特征都能确定。系列犯罪要注意现场的变化规律。 对案件中的主体研究 根据犯罪现场的特征刻画犯罪人的惯技行为和标记行为,描写犯罪主体的个人形象,推断其精神状态、行为计划、幻想和动机。根据不同的主体选择审讯的策略和方法 。 标记行的行为:撕碎衣橱里的东西,射精、大小便,选择特殊地点,取走内衣,破坏某种财物(家具、汽车),捆绑物类型,特殊的性行为顺序,被害人的伤害程度,特殊凶器,拿走身份证等。 第二节 审讯的实施 审讯环境安排 审讯人员的组成与调整 审讯时间的选择 第三节 审讯中压力的实施、评估及即使调整 施压 施加压力的选择,使用时间和方式 根据受审者的表现评估压力状态及承受能力 即使调整压力,以免自伤、自残、自杀的事件发生 第四节 审讯者的素养是成功审讯的重要条件 气质溢于外表的是知识、经验和阅历 成功掌控受审者既卓越的交流能力源于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的运用 熟练的审讯操作源自丰富的审讯经验。 第一节 案件的审讯前提 罪犯行为分析 回避锋芒,转移话题 以免造成不合作的场景。 两难选择的语言模式 是他惹你干的,还是你自己干的? 从失言中辨别谎言模式 记忆的痕迹总会表达在语言中 从语音、语调、语速、停顿中判断 撒谎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反常,停顿频繁,停顿时间长。声线不流畅,声音高低不均匀。 从受审者的语言读出记忆痕迹 被动性、依赖、沮丧、无助、自我否定。 发现陷入困境要求解脱的语言模式 客观上陷入困境,产生交待的冲动。可不可以抽支烟?让我考虑考虑。 社会隔离、迷失、疲劳、饥饿、缺乏睡眠、身体和精神的痛苦、威胁等影响嫌疑人作出决定,判断力削弱、精神混乱、定向力障碍,暗示感受增强。在强制环境下更易于开口说话,削弱了抵抗审讯压力的能力。 第五节 形体语言的使用和解读 运用压迫感和威胁感的空间距离 安全空间: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应对空间入侵修补,可关门落锁。减弱受审者的安全感和威胁。审讯者和受审者之间没有桌子和物体,让受审者依靠。审讯室本身营造无声语言空间。审讯者的仪表,刚毅、机敏、思路清晰、衣着整齐、举止端庄均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调整坐姿 端坐,传达威慑信息,但容易造成冲突。 前倾,传达同情、帮助、关心、鼓励等信息,可以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 后倾,传达否定、对谎言不相信的信息。 侧身斜坐,传达放松、随和的信息,缓解紧张气氛,对于劝导有重要的作用。 站立和走动,强化审讯室的气氛。 手势 阻止的手势。情节比喻的手势,刀劈、数钱等。强调语言力量的手势。 第六节 判断受审者的无声语言 面部表情 表情是心理和生理的自然反应。受审者有掩饰和伪装两种非正常面部表情。不是所有的表情都能控制,受审者只能控制部分表情。表情是通过面部肌肉的都作所表达的。辨别掩饰和伪装的表情的方法是对照真实的心理感受和判断面部肌肉动作是否协调。 眼睛表达的无声语言 无罪的人内心没有犯罪的记忆,所以眼神坦然。有罪的受审者,由于犯罪的记忆导致内心的恐慌,眼神黯淡无光、闪烁飘移不定,不愿与审讯者对视。愧疚或者有意隐瞒时,眼睛会从审讯者身上移开。复杂的内心活动导致实现分散,不会集中在审讯者身上。偷看表达了想蒙混过关,眼睛快速转动表达了思考着一件关键的事情。眼睛忽然睁大表达激动,闭目表达消极抵抗。 第六章 审讯中证据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第一节 审讯中的证据状况 证据通常不是确定的 证据常常表现为不确定的状态。 证据的数量较少,关联程度不明确。 言辞证据甚至没有证据,如证人证言或同案犯证言。没有证据,仅仅是与案件有某种关联。如与死者曾有纠纷,死者死前最后接触过的人等。 审讯甚至是从“案发时你身在何处?”这样的探询证据的状态。 有时候,“证据”甚至是审讯者编造的。“某某还活着。”“现场有你的毛发,我们做了DNA。” 在审讯中寻找证据并回过来用于审讯 审讯中不断发掘出新证据,如目击证人,犯罪工具的丢弃地点等。一边审讯一边取证。所以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证据是受审者自己提供的。 第二节 审讯的证据运用技巧和方法 证据在适当的时机出示 无论案例中的证据如何,受审者都有借口给与某种逻辑上的解释,所以证据的出示或者提出并不必然导致受审者供述。 证据应当在受审者抵抗力丧失,态度向坦白转变的时间节点出示。 出示证据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证据的常常表现为间接证据,因此应当把受审者的借口考虑在前面,消除出示证据的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