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高考题汇编(修1)王刚
历史高考题汇编(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考场透视(部分)
年份 地区 题号 知识点 切入角度分析 2011
上海 6 分封制
商王的称号与地位 海南 1 秦以后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的问题 新课标全国卷 24 董仲舒的言论 2010 湖南 24 从今天省份的简称看分封制 2009 广东 2 柳宗元的《封建论》书影 北京 12 北京蓟城柱 2010
福建 38 郡县制
王夫之的言论 新课标全国卷 25 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对郡县制的评价 安徽 14 柳宗元对郡县制的评价 2011
江苏 4 行省制 江浙行省的权力 北京 13 加强皇权的方法 各朝加强专制及中央集权的方法 14 加强专制的文化手段 文庙的产生与发展 江苏 2 科举制
进士出身说明的问题 山东 9 钱穆的言论 广东 13 隋唐前后选官方式的变化 2010 全国Ⅱ卷 14 唐宋《文选》受青睐的现象 2009 上海 5 宋代官员平民比例 2010 浙江 16 唐科举制状况 2011
全国Ⅱ卷 40 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的变化及清末对德才的看法 新课标全国卷 5 科举制 安徽 36 科举制 四川 37 入仕群体寒门子弟的比例 2010 广东 12 宗法制
从忠孝观念的源头看宗法制 2009
山东 9 《红楼梦》中的宗法观念 宁夏 25 宗法制 秦汉之后宗法制的影响 2010
福建 14 三省六部制 《朱子语类》记载 江苏 3 郡国并行 柳宗元《封建论》中对秦制的评价 山东 10 宋中央制度 二府三司的局面 江苏 3 元朝制度 宣政院特点 江苏 2 九品中正制 《咏史》中描述的社会状况 上海 3 春秋战国社会状况 青铜铭文内容 四川 14 制度的演进 陈寅恪看文化发展 2009 浙江 14 宋朝地方制度 地方机构示意图 浙江 16 明朝内阁制度 内阁的产生与发展 海南 5 西汉制度 汉承秦制的表现之一 海南 6 宋朝中书门下职能 宋分化相权的方式 重庆 12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 江苏 2 三省六部制 唐中枢机构的分工 广东 20 丞相制度 不曾设相的王朝 江苏 1 关于鼎的常识 “九鼎”之说 安徽 12 各朝地方制度 安徽省行政区划的演变 全国一卷 1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西汉初楚歌风行 广东 5 君主专制 君权强化中的特殊情况 宁夏 35 史学评论 《史学原论》对史料种类的划分 福建 13 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 楚河汉界的由来 海南 4 礼乐制度 汉武帝独尊儒术
第二部分:真题视窗
1.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解析】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属于考查材料阅读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题,难度中等。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
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答案C 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解析】答案A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南昌市建筑工程安防护,文明施工.doc
- 南昌职业学院经管团总支2014工作计划.doc
- 南昌工程学院英语平考试样卷.doc
- 南河种镇村党组织届选举情况.doc
- 南昌大学医学院抗救灾捐款数额.doc
- 南昌市公家线路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doc
- 南昌市2014年考英语试题及答案.doc
- 南昌市第二中西医合医院哮喘科.doc
- 南湾小学普法宣传活动总结.doc
- 南渡高中2013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doc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安装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软件技术(前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安全运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辆鉴定与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石油炼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