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几种病虫害防治技术 汉中市植保植检站 张 勇 小麦条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 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由于汉中市地处陕西省西南部,与条锈病越夏区陇南地区相邻,加之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4℃,元月平均气温平坝2.1℃,山区1.4-1.9℃,年降雨量800-1200mm),造成条锈病为我市流行频率高、危害重,是我国高菌量越冬繁殖区。 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小麦条锈病的我市先后有6年大流行,4年中度流行,流行频率达24.3%。80年代后由于绵阳15、19、川育8号及川麦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曾有效的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流行。但进入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新的生理小种条中30、31、32号的先后出现并上升为优势小种,而我市小麦品种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主要还是用四川的品种,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又进入流行盛期,自1996年以来条锈病在我市中度流行以上年份有7次,流行程度越来越重,特别是2001-2004年连续四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偏重以上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不同年份小麦条锈病比较图 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 症状图片 侵染循环、发病条件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年 降 雨800-1200mm,造成条锈病为我市流行频率高、危害重,是我国高菌量越冬繁殖区,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农业防治:①提倡小麦适期播种,适时偏晚播种(平坝区于10月18日以后), ②消除自生麦。③搞好配方平衡施肥(施药比例N:P:K=2:1:1,即氮、磷、钾用量分别按 12 公斤、6公斤、5—6公斤(均为纯用量)施用)。④在播种前及时开好三沟,降低田间湿度,采用健身栽培技术,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推迟小麦发病,减轻病害危害的有效措施,用种子重量0.2%三唑酮。 秋播药剂拌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效果调查表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条锈病效果调查表 于3月15—17日亩喷15%粉锈宁wp100克、40%禾枯灵wp75g、12.5%特谱唑25克三种药剂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结果表明:大面积防治应首先选用粉锈宁,积极示范特谱唑。 条锈病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调查表 ①施药时有零星发病,喷药后旗叶、倒二叶未发病;②施药前发病较为普遍,4月5日喷药后,旗叶、倒二叶未发病;③施药前发病较为普遍,4月15日喷药后,仍有10-25%旗叶、倒二叶发病;④未防治,有80%旗叶、倒二叶发病;⑤未防治,有100%旗叶、倒二叶发病;⑥发病前喷施保护,未发病。 油菜菌核病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0%。 菌源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子囊菌病害,学名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在我市苗期很少见,主要在花期至成熟期,以叶片、茎杆受害最重。 危害症状 分级标准 侵染循环 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有效菌核的数量。 气象因素:影响病害发生与流行的气象条件主要是3-4月份温湿度,其中最主要的是湿度,3月下旬湿度利于菌核萌发开盘和子囊孢子释放,4月下旬高湿利于病菌的再侵染,凡3月下旬和4月下旬相对湿度超过85%以上,病害发生就重。 品种:品种间抗感病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据各县调查,目前栽植的“双低”品种,陕油6号、秦优7号发病较轻,而油研系列、蓉油系列品种等发病较重。 耕作栽培:偏施氮肥易导致生长茂密、郁敝倒伏而通气差,造成田间湿度过高而发病重,连作田及排渍不畅田发病重。 不同油菜品种菌核病发生情况 防治技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