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的思考
宗亚力,尹燕耀,林云华
(南昌市第九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2)
摘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由来已久,本文旨在通过“络病学”以及“伏毒”理论的研究进展,解释艾滋病的发病和症状,探讨中医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的理论基础及其可行性。
关键词:中医;络病;伏毒;艾滋病
艾滋病作为一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具有毒邪深伏“络脉”的特点,易入难出,故艾滋病疾病特点病程缠绵,演变复杂。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2004年)中,其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疾病的发展过程,缺乏对于该病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总结。艾滋病从发病特点、易感人群、病程特点、临床表现等均有“毒邪伏络”的特点,有必要从“毒邪伏络”的理论解释艾滋病的发病和症状,并由此提出“剔毒通络”可作为艾滋病的主要治法之一。本文探讨中医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的理论基础及其可行性。
1 中医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络病学理论逐渐创新发展
《内经》最早提出络脉的概念,并对络脉的循行、分布,诊络法、病络及治络法有详细的记载,为络病理论奠定了基础。汉代张仲景进一步发展了络病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部分络脉病证及与络脉有关病证的病机、诊法和方药,将经络学说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辨治体系,络病证治思想也在其中有所体现。清代叶天士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在《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及其治疗的理、法、方、药,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将络病学说初成体系。张锡纯络病学学术思想源于《内经》,秉承诸家学说,辩证地吸纳了各家要义,其络病学思想,在诸如阴虚劳热、肢体疼痛痿废、温病、中风、妇科疾病等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且辩证地发展了王清任益气活血法和叶天士辛凉通络法;活络效灵丹为其治疗络病的基本方,进一步完善了络病学理论。
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推动络病学理论的发展。王永炎等[1]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络脉是功能结构的载体,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指出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邪入络脉标志着疾病的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毒损络脉。吴以岭[2]认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吴以岭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攻关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就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指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的络病发病特点;提出络病“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指出络病八大基本病理变化: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促进了对络病发病及病理演变过程的认识,指出络病与血瘀证是在内涵及外延上都不尽相同的两个病机概念,络病研究是不同于血瘀证的新的学术研究领域,首次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3 – 4]。
1.2 中医“伏毒”、“伏邪”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毒”意指病邪的亢盛,病情的深重,病势的多变,包括外来之毒及内生之毒。外来之毒指从外感而得之,即“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内生之邪毒,则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如《灵枢?贼风》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早在《内经》已有关于伏邪的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张仲景对《内经》伏邪理论加以补充,《伤寒论?平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为伏邪病因病机学说奠定基础。后世医家如王肯堂、吴又可等均有相关论述,使伏邪学说日臻完善。周仲瑛[5]认为“伏毒”是指内外多种致病的邪毒潜藏人体某个部位,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病理特性,表现毒性猛烈,病情危重,或迁延反复难祛的临床特点。“伏毒”“伏邪”发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伏毒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中显得十分突出,如《羊毛瘟疫新论》曰:“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
“伏毒”为病总以人体正气先虚、脏腑阴阳失调为前提。在正虚的基础上,复加内外多种致病因子的侵袭而酿成。外有六淫、秽浊、疫疠等邪,内有“五气”及痰瘀之滞,以及一毒一病,一毒多病之异,故其病理因素多端,病证性质不一。概言之,有风、寒、火(热)、燥、湿、痰、水、瘀(血)等多类,且可兼夹、转化。周仲瑛[5]总结概括“伏毒”、“伏邪”的病性特点如下:①隐伏:伏而不发,待时再动;②缠绵:迁延难愈,伺机反复发作,甚至屡发屡重;③暗耗:暗耗气血津液,脏腑体用皆伤,以致正虚毒郁;④暴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