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学震荡反应及应用
第
32
卷 专 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2 Sup. 2004年6月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Jun.2004
文章编号:167224291(2004)Sup
化学振荡反应及其应用
孙传庆, 商 韬, 刘卫兵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化学系,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 要:以典型B2Z反应为例,从反应发生的条件、特点、实质及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等方 面,介绍了化学振荡反应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
关键词:化学振荡反应;机理;实质;特征;应用中图分类号:O643112 文献标识码:A
Chemical
oscillatingreactionanditsapplication
SUNChuan2qing,SANGTao,LIUWei2bing (DepartmentofChemistry,TeachersCollege,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2003,Xinjiang,China)
Abstract:WiththetypicalmodelB2Zrespondsforaterm,characteristics,substancefor,combinativechemistrymentallydensetheories,fromrespondingoccurrenceandintheaspectsofapplicationineachcoursewithdevelopingforegroundetc.,introducechemicaloscillatingreactionanditstheoriesmeaningwithactualapplication. Keywords:chemicaloscillatingreaction;mechanism;substance;characteristic;application
对于化学反应通常是研究其平衡态线性特性,如酸碱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合平衡等所谓四大平衡.F.W.Ostwald的化学平衡理论认为,参加反应的分子是以混沌无序的形式随机地相互碰撞、进行无规则热运动、直到全部耗尽的,反应后各生成物分子无序地均匀混杂着,达到一种极限状态,该状态不随时空变化的特性,是由熵增原理决定的.然而,化学基本规律却表现为非平衡、非线性特性[1] .有些反应体系中,部分组分或中间产 物的浓度能随时间、空间发生有序的周期性变化,即 化学振荡 [2] .这是一种开放的、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反 应系统,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地组织成时空有序结构,呈现出类似于生命特征的自组织现象[3] ,如汞心 实验 [4] .该发现及I.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 [5,6]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 简史
1832年,洛森希尔德发现放在玻璃瓶内水中的 黄磷周期的放光,这种振荡依赖于瓶塞漏气的情况. 1896年,李塞根发现所谓的李塞根环(空间振荡). 1899年,F.W.Ostwald指出,铁丝溶解在硝酸溶液中会产生类似神经兴奋的现象(即所谓“铁神经”).1903年,布内迪许和马依尔指出,双氧水在金属汞 表面上的分解反应有类似心脏跳动的现象存在.以上均为多相反应中的振荡现象.一般认为,均相体系不会有浓度振荡,否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矛盾. 1910年,洛特卡提出了只包含一步自催化反应 的振荡反应序列模型:(A)→A,A+X→2X,X→P, 这是一个阻尼振荡反应.反应中,物质(A)以恒定速率进入反应体系而以A表示;A以自催化反应的方式转变为X;X以一级反应的形式消失.1920年,他又提出包含两步自催化反应的振荡反应序列模型:A+X→2X,X+Y→2Y,Y+B→E+B;在反应中,A 自催化反应转化为X,X又自催化转化为Y,最后Y以一级反应的形式消失.洛特卡的振荡反应模型统治着振荡反应理论领域近50年.
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在洛特卡理论的基础上向前探索,发现了大量新的振荡反应.例如,1921年,布雷发现在碘酸2碘水催化双氧水分解反应中氧的生成速率和溶液中的碘的浓度都呈周期变化.不过,这些开放系统中的现象由于无法用熵增原理来解释,未能引起化学家们的足够重视.振荡反应的现代研究处于大发展的前夜. 1964年,高希和钱斯首先发现酵母细胞的悬浮 液在某些条件下会产生NADA浓度的阻尼振荡,紧接着在酵母细胞的提取液中观察到浓度振荡,而且在适当的条件下会发生无阻尼振荡.这一发现使人们对于化学振荡反应的研究兴趣剧增,从此开始了振荡反应研究的大发展期.此后又发现,在细胞内的许多化合物或离子浓度发生着周期变化.可以说,生化振荡现象的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