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部经济的发展 .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总部经济的发展

2011年第14期(总第182期)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辽 宁 省 财 政 学 会 2011年7月25日 本期主题:预算公开 [按]财政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和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财政预算公开也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央部门预算实现了向社会公开,地方预算公开不断推进,预算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内容不断细化。今年4月1日起,多个中央部委相继公开了部门预算。4月14日,科技部第一个公开了“三公经费”,揭开了中央部委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的序幕。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工作,明确了预算公开的主体、时间、范围以及深度,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开机制,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纵观我国财政预算公开的历程,从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到“三公经费”公开,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质疑不断。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逐步调整和完善机制,有效推进财政预算公开,使财政预算更加民主科学,充分体现出公共财政以民为本的特征。 当前财政预算公开热点——“三公经费”公开 当前,中央部门正在公布的“三公经费”可谓是财政预算改革的最热门话题。“三公”经费,即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本级,包括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决算支出94.7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94.2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59.19亿元,公务接待费15.19亿元。与2010年决算数相比,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0.42亿元,压缩0.5%左右。科技部是中央部门中率先公开“三公”支出预算的单位只是公布了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总额4018.72万元,并没有列出详细的分类。公布“三公”,却没有公布总额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从目前实行的政府分类科目设计看,主要分为两层,一是按照支出功能划分,按细化程度分为类、款、项三级,主要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如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二是按照经济分类划分,分类、款两级,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如人员工资、商品购买、基本建设等。而经济分类还没有全面实行。“三公”经费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应主要通过经济分类的科目反映出来,但是在部门预算相关表格的内容设计上并不是与科目设计一一对应,如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公务接待这个科目,因此只能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 财政预算公开势在必行 预算公开就是要求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政策、预算制度、预算管理程序、预算资金分配过程和结果、预算收支等信息,让社会公众看得见、看得清、看的懂。做好预算公开工作,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中央部委公开部门预算,到公开“三公经费”,并在高层决策下逐步向地方政府推进,可以说,财政预算公开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即将进入关键阶段,改革注定了无路可退。新中国成立后,财政预算从国家秘密到公之于众,大体上走过了人大代表审预算报告而不知“细账”。1951年颁布的《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是国家机密。1988年通过的保密法定密过宽,也限制了预算公开。1997年,国家保密局和财政部制定的《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指出,财政年度预、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秘密,不得向社会公开。尽管1982年宪法赋予人大有权审查、批准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1994年预算法明确了人大审批预算的职能,但其中并无预算公开的规定。因此,人大代表几乎是就预算报告来审查预算,对预算“账目”知之甚少老百姓当然无法知晓政府如何花钱。 部门预算“细账”向人大代表公开。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