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纤维发育异常.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骨性纤维发育异常osteofibrous dysplasia 中华骨科杂志 1999年第3期第19卷 综述 作者:彭明惺 谭永淑 刘利君 单位:610041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彭明惺、刘利君,病理科谭永淑    骨性纤维发育异常(,OD)是从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中划分出来的单一病种,曾被称为长骨骨化性纤维瘤。1995年发表的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制定的最新骨肿瘤分类中,将其作为新的实体列入[1]。但至今对本病是独立病种,还是FD的亚型,是骨化性纤维瘤或其他纤维性骨病的认识尚不统一[2-4]。为此,拟通过文献复习,加深认识,以期引起同行关注,进一步共同探讨当前存在争论的问题。以利遵循本病自身特点,防止误诊,改进治疗,避免复发。   一、命名的历史性回顾   OD是好发于儿童胫腓骨的骨纤维性病变。1921年Frangenheim首先报告1例新生儿胫骨的类似病变,命名为先天性纤维性骨炎(congenital ostitis fibrosa)。而后不少作者[5-7]对此病变给予了不同命名,如先天性胫骨缺损、先天性胫骨结构不良等。1966年Kempson报告2例儿童胫骨病变,认为其病理特点类似颌骨的骨化性纤维瘤,而命名为长骨的骨化性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 of long bones,OF),并明确指出有别于单骨型FD。   1976年Campancci首次提出OD的命名,1981年Campancci和Laus[5]再次报告35例,并结合文献中22例提出OD有自身的病理、临床和预后特点,应与FD及长骨造釉细胞瘤鉴别。之所以命名为OD,是因本病组织学上与FD有相似之处,而且对病变有先天来源的提示。   1983年Nakashima等[8]报告12例OD,并指出OD就是长骨骨化性纤维瘤。此后该观点得到许多学者认可[1,6]。1992年Sweet等报告30例同样病变,命名为长骨皮质内骨性纤维发育异常,并指出此命名更有利于与FD的鉴别。   1993年WHO再次补充修定骨肿瘤分类,将OD首次作为新的病种与FD平行,并列列入骨肿瘤、瘤样病变中,强调OD的自身特点已足以和FD区别。而OF这一诊断名称一直未被列入其中。   复习国内近20年文献,只有长骨的OF和FD的报告。按国外众多学者[1,8]的观点,长骨的OF就是OD,而国内不是没有OD存在,只是没有采用此命名而已。将其一部分作为长骨的OF,而另一部分包含在已经报告过的FD的病例中。   二、OD的临床、病理及X线表现   (一)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5岁以下最常见,男孩略多于女孩。病变最常累及单侧胫骨骨干,其次为腓骨或胫腓骨,双侧同时受累者罕见。从不累及骨骺。1981年Campancci等[5]报告35例OD全部在16岁以前发病,5岁前发病者占66%。单侧胫骨受累27例,双侧1例,其余为腓骨或胫腓骨同时受累。1977年以来国内有较明确的年龄分组,以长骨或四肢骨的OF报告[9-12]的46例中,男、女各23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48岁。单侧胫骨受累32例,同侧胫腓骨1例,其他股骨、肱骨、尺骨、手骨共13例,其中胫骨占71.7%。与国外相比,发病年龄偏大,好发部位虽以胫骨为主,但其他长骨也不少见,是否为国人特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病初常无症状,多因偶然发现胫骨前侧包块,前弓或侧弓畸形而就诊。一般无疼痛或偶有轻微疼痛,前弓畸形随年龄增长进行性加重。病理骨折不多见,如发生多为不完全性。偶尔可见因完全骨折导致假关节形成者。   (二)病理改变   肉眼可见受累胫腓骨前侧有大小不等的局限性包块,切面见病变为位于皮质骨内的纤维样组织,切割时有砂砾感,表面骨皮质膨胀似蛋壳。镜下主要改变为纤维间质中散在分布宽窄不一的骨小梁,骨小梁周围有活跃的骨母细胞以及多少不等的破骨细胞。整个病变呈带状结构,中心带以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骨小梁稀少。自中央区向外周移行,骨小梁逐渐增大、增多,并更为成熟,形成板层状骨[4,5,7]。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6],可见角蛋白阳性细胞;PAS粘液染色[4]骨小梁呈阳性反应;用网状纤维染色可见骨小梁内网状纤维少,间质内网状纤维不连续。   (三)X线表现   病变常位于胫骨干中段前侧或腓骨下段。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皮质骨内偏心性、溶骨性透光影,皮质膨胀菲薄,甚至部分缺损,有的病灶周边可见硬化影。晚期病灶向内扩散,可致髓腔受压变窄,有的可见皮质下骨折征。干骺端受累少见,从不累及骨骺,侧位片多可见胫骨前弓畸形[6,8-10,13]。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累及胫腓骨骨干,骨干增粗,呈不同程度的胫骨前弓畸形。X线显示偏心性皮质骨内多个或单个溶骨性透光影。有作者[5]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