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201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版).doc

福建厦门201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厦门201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版)

2014年厦门市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版) (试卷满分:150分钟 考试时间:120分钟) 准考证号 姓名: 成绩: 注意事项: 1、全卷三个部分,六大题,18小题,试卷共6页,另有答题卡。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满分:44分) 一、语言积累(13分) 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3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4)羌管悠悠霜满地,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6)在《过零丁洋》一诗中,最能体现文天祥民族气节和为国献身精神的诗句是:“ , 。” (7)刘禹锡乃一代“诗豪”,诗文俱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达新旧更替之意,体现人生哲思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陋室铭》一文中类比古代贤士,流露高洁志趣的句子是:“ , 。孔子云: ?”(4分) 二、语言运用(31分) 2.根据语言环境,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4分) 背景: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舌尖体”也迅速蹿红。 对话:课间,思思吃着瓜子,深情地说:“它,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感情的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留下质朴的香气……”强强迅速打断她:“啧啧啧,别给我来‘舌尖体’,不就磕个瓜子吗,__(1)____”思思反驳说:“话可不能这么说,______(2)_______” 根据提示完成(1)-(3)小题(8分) 春天似乎是小草开学的日子,它们三三两两聚集到一起,在阳光下上课。每当看到无忧无虑的小草,我就想成为它们的老师如果下点小雨,小草们便嘻嘻哈哈地用草尖拨去不停落下的雨滴,那雨滴落向同伴,又被同伴拨开。在这好玩的游戏中,小草们快乐无比。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遇险后,计算时间、记日记、阅读《圣经》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请选择其中一种行为,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这种行为对鲁滨逊在荒岛生存有何意义。(3分) 综合性学习(12分) 为发现并传承闽南文化,厦门某中学开展了 “走进我们身边的历史遗存——闽南红砖古厝”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识红砖古厝之“源”】 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关于闽南红砖古厝的资料,请概括出其关键信息。(至少写出三点)(3分) 材料一:“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古厝的建筑极有特色,它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和白色花岗岩,屋顶多为燕尾脊,细部装饰多用砖雕、木雕、石刻。红砖古厝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壮丽的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厦漳泉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金门县民俗文化村,始建于1900年,所有建筑材料及建筑师傅都来自闽南地区。可以说,两岸红砖建筑文化一脉相承,佐证着两岸的同根同源。 【品红砖古厝之“韵”】 (2)下面是三副红砖古厝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副,谈谈你对它内涵的理解。(4分) 族本中郎派 家承学士风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拓红砖古厝之“用”】 (3)如今,红砖古厝的元素得到充分运用。请观察以下各图,任选一图谈谈设计者的用意,并说说红砖古厝元素在生活中还能有哪些用途。(举出两例即可)(5分) 第二部分 阅读 (满分:46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乎尔而与之,行到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文档评论(0)

vdi93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