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轻质骨材混凝土应用的重要性 .doc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前轻质骨材混凝土应用的重要性

混凝土的微觀與巨觀行為對結構物的強度 及耐久性之影響 林維明 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 明新技術學院土木系副教授 摘 要 本文主要目的在剖析混凝土的微觀與巨觀行為,及其對混凝土結構體的強度與耐久性所產生的影響,並由921集集大地震中所發現的混凝土結構物破損現象中提出預期達到優質的混凝土品質應有之處理方式,以利確保優越的混凝土結構體品質。 一、前言 當我們看見國內外許多使用混凝土建造的重大土木及建築工程,例如剛完工跨越高屏溪跨度長達510公尺的斜張橋。單從造型就讓人充分感受到其張力之美;高雄85層樓高348公尺之國際廣場大樓;台北市交通便捷的捷運系統;及台北及高雄地區許多超高層大樓;另外像通過英法兩國間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聯絡日本本國與北海道的或青函隧道,以及與四國連絡跨越瀨戶內海的許多不同造型之橋梁,如明石及瀨戶大橋均具有多重盤旋之引道,更是展現出混凝土變化多端的美與力;還有像遍佈全球各地的許多摩天大樓、機場、港灣、及水壩等建設之宏偉與壯觀等。在欣賞之餘一定相當讚揚土木工程師應用自然界廣大的能源,以優異的科學技術建造出結合「力與美」宏偉的土木工程,係以追求與自然或人造環境相調合,力求達到便利人類生活的目的之卓越貢獻。有不少美觀的土木工程雖已有幾百年的年齡,例如大陸河北省之趙州橋已高齡1390年,盧溝橋約有900多年,台北市的台灣銀行總行及英國牛津與劍橋大學的校舍都是超過百年的使用,但至今仍堅固如初,不會發生倒塌現象。相對於人的壽命顯得相當地耐久,而且其造型也不斷在創新,常會帶給人引起一陣驚奇與稱讚之感。 然而1999年9月21日1時47分15.9秒曾在台灣中部地區發生一次芮氏地震規模7.3級的強烈大地震,造成無數國人生命財產之損失,舉世共感哀傷,其中房屋全倒者達26,642間,而半倒者有24,177間,而其他土木工程如橋梁、道路、水壩、維生管線、及港灣設施等均有相當大的災害損失。其次像台北市捷運帽梁、及北二高的碧潭橋梁產生龜裂、許多海砂屋發生鋼筋腐蝕和混凝土剝落現象以及許多濱海之混凝土建築與橋梁結構物比預期使用年限提早發生劣化現象等事實存在,使得混凝土原先所具有耐久性之美譽受到相當大的質疑。 其實混凝土如同人一樣具有生命。如圖1所示,混凝土是由膠結材料與填充料等組成材料作適當的組合並應用科技與藝術方式所創造出的一種複合材料。此項行為如同人需透過男女間的愛情結合才能形成胎兒、嬰兒及長大成人一樣。而以優生學之觀點,如今已經可以透過微觀分析生命之基因,利用超音波儀器瞭解胎兒的成長以及透過精密儀器評估潛在之病理基因,例如使用χ光照相分析骨頭斷裂特性、及利用掃瞄儀器調查癌細胞可能擴散的情形、以及應用一些溫度計、體重計、及血壓儀器等了解外觀可能發生病變,以利分析判斷可能之病因,而能準確的提供治療方法。同樣的道理,混凝土技術演進的基因,以及劣化的原因也是可以透過微觀與巨觀之儀器加以探討,以利提出有效之防範策略,及達到耐久性之目標,這方面之技術將在本文中加以詮釋。 二、混凝土技術之演進 混凝土材料的技術發展有極為悠久的歷史。基本上混凝土是由水泥、水及骨材等三種以上性質不同的材料所組成的。而水泥是一種膠結性材料。這種材料與水或水溶液拌合後所形成之漿體能膠結其他物料,而經過一系列的物理與化學反應後,會逐漸硬化並形成具有強度的實體。通常膠結性材料可分為有機及無機兩大類。瀝青和各種樹脂及高分子材料均是屬於有機性膠結材料。而水泥類為一種無機性材料。而若按硬化條件又可分為水硬性和氣硬性兩種。前者是與水拌合後,可在水中及空氣中硬固者,一般通稱為水泥。而後者是僅能在空氣中硬固者,如石灰、石膏等材料。隨著用途與性能需求及科技之發展,目前水泥的品種已有一百多種。 而早在西元前2,000-3,000年,我國、埃及、希臘及羅馬等國家就已經開始學會利用石膏和石灰製作砂漿,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國著名的萬里長城及許多宏偉的古建築物均為實例。我國有關石灰的應用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七世紀的周朝。一直到西元元年初期,古羅馬與希臘人發現在石灰中摻加一些火山灰,不僅可以提高強度,而且可提高耐水之侵蝕能力,例如古羅馬的龐貝城和廟宇等著名古建築就是實蹟。這種火山灰的產地是在義大利的Pozzoli地區。所以後來就將凡是屬於這類性質的礦物材料都稱為卜作嵐材料(Pozzolana)而沿用至今。我國古建築所用的三合土,即石灰與黃土或另加細砂,實際上就是石灰與火山灰混合材料。隨後又發現可在石灰中摻加碎磚或癈陶器等磨細粉末及鍛燒黏土也照樣可以達到水硬性。由於天然的火山灰不易找到,因此人類開始研究利用人工加以製造。1824年英國阿斯普丁(J.Aspdin)首先取得卜特蘭水泥生產的專利權,由於其成分中含有高量的矽酸鈣,因此不僅可在水中硬固,且能長期抗水,強度極高。首度大規模應用實例是1925-19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