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肖邦前奏曲第24首(徐凤英)doc
浅析肖邦前奏曲第24首
徐凤英(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 广州市花都区 510880)
[摘 要] 通过对肖邦第24首前奏曲的分析,初步阐明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独创性,以及他的作品对丰富钢琴表现力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历史价值。
[关键词] 肖邦;前奏曲;和声;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1)03-0073-02
肖邦,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把他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键盘。他的音乐既充满了波兰音乐的生命力,又洋溢着法国式的浪漫和优雅。同样地,在肖邦的音乐世界里,时而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细腻和宁静,时而让人热血沸腾。安东·鲁宾斯坦曾这样评价他:他是波兰人,并且是主观的写作乐曲,但他的主观是代表人民,他的音乐所歌唱的也是人民。肖邦当时既是浪漫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的唯一的一位艺术家。
1 前奏曲创作时代背景
肖邦创作上的成功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和失败,促使肖邦在思想上的重大改变。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转辗到了巴黎。在巴黎,他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时期,代表作品有四首即兴曲。肖邦很快在巴黎出名。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的了人们的尊重。由于肖邦日益恶化的肺病,医生建议他远离城市,疗养一段时间。1838年11月,肖邦偕同情人乔治.桑及她的孩子,开始了七个月的南欧旅行。在马略尔卡岛上瓦德靡萨一个废弃的修道院,找到了避难所。在那里,肖邦完成了整部《前奏曲》并修改赋予出版。前奏曲的写作开始于1836年,大部分前奏曲完成于马约卡岛,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乐曲创作的背景,这些乐曲描述的情景、心情,以及作者富有灵性的情感等,这里面充满了雷声、雨声,不仅有咆哮声,也有凄惨的哭泣声、教堂的钟声、修道院......,其中交织着悲伤与欢乐,有时又显得寂寞和令人不安的心情。
前奏曲的写作在巴洛克以前都有作品,在巴洛克时期主要是附属前奏曲,是一种开场白式的即兴演奏,起到引入“正题”的作用,使用的乐器为管风琴。巴赫等人发展了这种体裁,如《十二平均律曲集》,但是这一时期的前奏曲仍然具有引子的特点与即兴的手法。直至浪漫主义时期,独立前奏曲的架构才得以确立。
2 肖邦对前奏曲的贡献和意义
肖邦《前奏曲》作品28号是由24首独立的小曲按调号大小五度循环的调性排列组成的一部套曲性作品。他的每一首前奏曲以短小的形式,精炼的乐思,表达了不同的音乐内容。每一首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小曲,同时,经过作曲家在情绪上的精心安排,使整部前奏曲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各个单一的乐曲互相联系,表达一种戏剧性的,变化丰富的内容。
巴黎时期,肖邦的个人风格已经形成,他的前奏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世界,尽管它们还是被组合在一部套曲里面,但作为一首诗意的音乐小品,它们不再是别的作品的引子,成为一种独立的钢琴音乐小品体裁,并赋予浪漫主义新的风格特征和新的色彩,影响后期浪漫乃至近代乐派作曲家。因此肖邦对于前奏曲的发展史而言,可以说是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
3 前奏曲第24首浅析
乔治.桑曾经写道,肖邦一首小小的前奏曲中的音乐,比迈耶贝尔全部歌剧加在一起的吹吹打打还要丰富。那么,肖邦究竟是如何来进行创作的呢?他的创作手法是怎么样的呢?他所表达的又是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呢?我从中选择了肖邦前奏曲的第24首从它的情绪上,旋律与和声两方面来进行探讨肖邦的风格。
3.1 从情绪上进行分析
前奏曲第24首是肖邦去巴黎之前的作品,但当时没有完成,最后于1831年在巴黎脱稿。在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上,在肖邦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带有些政治的味道,与革命练习曲的内容有点相似。这首前奏曲一气呵成,充满了戏剧性的冲击力量,悲愤,痛恨的情绪,给人于凛然的感受。在第24首中,肖邦使用了d小调的色彩,似乎在告诉人们他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同时,富于热情的快板,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热情。乐曲开始部分采用了沉重的下行三度的连续进行的主题动机a--f—d。
谱例1
开始的两小节的引子,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和短长的节奏结合形态,并且,这种形态一直保持到曲终,形象恰当地制造出一种内心的不安动荡和汹涌澎湃。
在整首乐曲中,力度的变化是惊人的,显示了一种内心情绪的变化和毫不退缩的决心。乐曲中前半部分不时出现的上行音阶的快速经过句,和后半部分以极强的力度奏出的八度主题,像悲愤的呐喊,心情到了沉痛的极点。
谱例2
而乐曲结尾部分之前出现的几次一泻而下的经过句,又像是作者沉痛,悲愤心情到了极点的一种宣泄,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内心所涌动的愤怒终于用这样一种方式得以倾诉。
谱例3
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