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遗传资源保育的原理
第1章、遺傳資源保育的原理
摘要 人類需要保存自然資源以因應人口的迅速增加,植物種原對人類福祉亦具關鍵性的影響。自農業開始以來,植物種原就不斷的減少。近來植物的育種加速了作物種原的侵蝕。農民採用F1雜種,半矮稈小麥和半矮稈水稻,更進一步減縮了主要糧食作物的遺傳基礎。保存主要糧食作物的現存遺傳資源,以及恢復遺傳歧異度,對於養活這世界上尤其是開發中國家持續增加的人口而言是非常迫切的。
經由追溯保存作物種原的演變歷史,成功的收集與引種可獲得擴大遺傳資源範圍之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未改良的地方品種被大規模取代,引起了作物學家的關注。有關會議曾提出了某些遺傳保存的合理步驟。自1960年代以來,所有國際農業研究中心(IARCs),包括國際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就分擔負起糧食作物有系統的收集、保存、評鑑、分贈及利用等主要責任。
本文綜述了遺傳資源的範圍、此範圍內不同部份的用途、保育目標、保育體系,以及作物種原保育利用之策略均加以討論。
索引述詞:植物遺傳資源(plant genetic resources, PGR),作物種原(crop germplasm)或遺傳資源(genetic resources),遺傳質的保育(genetic conservation),植物探索(plant exploration),植物引種(plant introduction),遺傳質的流失(genetic erosion),田間收集(field collection),基因庫(gene banks),全套材料(base collection),常用材料(active collection),遺傳資源的類別(spectrum of genetic resources),原有地方品種(land races),野生種(wild species),雜草型種(weed races),保育策略(conservation strategy),保育體系(conservation systems)。
1.1 引言
1.1.1 保育的重要性和保存範圍
保育的廣泛定義為:「人類利用對生物圈(亦即:全部生物)的管理,使其能給予當代人最大持久的利益,同時維持它的潛力以滿足後代的需要和期望」 (IUCN-UNEP-WWF, 1980)。因此保育包括貯藏、持續利用、提昇以及復育,而其發展應維持人類經濟利益的生態系統,並應有完善的管理相互結合(Holdgate, 1978; Prescott-Allen和Prescott-Allen,1982)。
1962年美國女作家Rachel Carson撰寫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其後1970年又續著了「寂靜的春天以來」(Since Silent Spring),這激起了許多美國大眾對生物保存的了解與關注。這兩本書及過去20年來其他的出版品,使人類普遍意識到:人類在利用自然環境過程中,若有濫用可能導致自然資源繼續毀壞,反之,則可使自然資源得以保存或提昇,此種情勢在日益擴大中。
世界正面臨著社會、經濟及政治的抉擇,無論國內或是國際上,都非常需要調整人們的取決與行動,使其合理化,這些抉擇將影響人類未來的福祉。
1.1.2 從植物中取得更多糧食的需要
植物提供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礎。世界上高等植物中,已發現大約有240,000種的開花植物,其中多達50,000個熱帶品種將會受到威脅,將在本世紀末逐漸減少或滅絕(Raven, 1976)。
至少有3,000個植物生物種(species)被用做食物,現在的主要糧食作物已減少到15個物種(Mangelsdorf, 1966)。當今,每年僅有30種作物生產超過一千萬噸。其中七種作物--小麥、稻米、玉米、馬鈴薯、大麥、甘藷和樹薯目前被廣泛種植,每種作物的年總產量超過一億噸。若以可食用的乾物質來表示,12種主要作物是小麥、玉米、稻米、大麥、馬鈴薯、大豆、甘蔗、黍類(高粱)、甘藷、燕麥、粟和樹薯(Harlan 和Starks, 1980),其中稻米、小麥與玉米佔全世界人口熱量供給來源的60%以上(FAO, 1990)。
這些作物的來源都是野生種,經歷了馴化,選拔,傳播,突變,雜交和分離-選拔循環。毫無疑問地重複的基因滲入(introgression)在若干主要禾穀類作物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並豐富了它的基因團(gene pools)(Harlan, 1961, 1965, 1975a, 1976b; Chang, 1976a, 1976b)。
從198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格外著重種原之必要,亦從歷史、地理與經濟多方面分析,更了解不同地區與國家間在早年的交換與利用,使各國受惠,無法獨佔其利,因此相互受惠與依賴(interdependence)漸為學界人士之共識(見Kl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1章NX Master FEM入门.doc
- AecGIS问题FishNet(网格生成)操作简介.doc
- 第1章OCP指南.doc
- AECQ200测试条件.doc
- 第1章SPSS与数据分析概述.doc
- AECS6中的全新热点特性.doc
- 第1章The central idea.doc
- 第1章Solid Edge简介.doc
- AETOS艾拓思每日技术汇评V形反转再现,欧美波幅巨变.doc
- AETOS艾拓思每日焦点南海闹剧收场,美指受累小幅走低.docx
- CNAS-CL63-2017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声像资料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docx
- 12J7-3 河北《内装修-吊顶》.docx
- 12N2 河北省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燃气(油)供热锅炉房工程.docx
- 内蒙古 12S8 排水工程 DBJ03-22-2014.docx
- 山西省 12S10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 管道支架、吊架.docx
- 16J601-木门窗标准图集.docx
- 12J8 河北省12系列《 楼梯》.docx
- CNAS-GL37 2015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表示指南.docx
- CNAS-RL02-2016 能力验证规则.docx
- 津02SJ601 PVC塑料门窗标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