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以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为中心.doc

第四讲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以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为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以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为中心

第四講:清代學術史與思想史的再認識:以艾爾曼《從理學到朴學》為中心 引言:清代学术和思想研究的问题在哪里? 一、清代学术史的学术史 一百年來,关于清代思想和学术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典范。 (一)1904年,章太炎《訄书.清儒》(重订本)。 (二)1904年,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近世之学术》一节。 (三)1907年,皮锡瑞《经学历史》。 (四)1907年,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 近一百年里面,最重要的典范性著作:(一)中国: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1)、《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1926)、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1937),(二)日本:狩野直喜《支那哲学史》、《清朝的制度与文学》(均为1920年代的京都大学讲义)、森木竹成《清朝儒学史概说》(东京,文求堂,1930)。 两种典范: “外缘影响”论————从社会背景来讨论清代学术的缘起。 “每转益进”论————从内在的资源、转化和启迪方面讨论清代学术起源。 ————以欧洲文艺复兴作背景的历史脉络,使关于清代思想和学术史研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二、艾尔曼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 艾尔曼的三部著作: 《从理学到朴学》。 《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 《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第一,他相当注意从经学内部的分歧中,看到思想史的变化、差异和冲突。 第二,他相当注意科举制度和文化人的身份、角色,在思想史上的意味。 第三,他在清代思想史研究上,非常注意家族、地域、通信以及政治事件对思想与文化的作用。 ——这就是“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结合,它和侯外庐的社会史與思想史,相差很大。 三、对于艾尔曼的批评:以《从理学到朴学》为例 第一个问题,考据学是江南共同体吗? 【A】北京 乾隆十九年(1754)——北京,进士考试(甲戌科),秦蕙田主持,成为进士者有朱筠、王鸣盛、王【永+日】、钱大昕、翟灏、纪昀,《纪晓岚文集》卷十六《前刑部左侍郎松园李公墓志铭》“此科最号得人……,皆称汲古之彦”。乾隆二十年(1755)——北京,戴震入京。 【B】扬州 乾隆二十年间(1756-1765)——扬州。卢见曾幕:惠栋、王昶、沈大成(1700-1771)、朱福孙、戴震、朱筠、江声、余萧客。 【C】安徽 乾隆三十年代,朱筠、朱珪兄弟为中心,“太平使院”,章学诚《与族孙汝南论学书》:“近从朱先生游,亦言甚恶轻隽后生【】腹空谈义理,故凡所指授,皆欲学者先求徵实,后议扩充,所谓不能信古,安能疑经”。先后有戴震、邵晋涵、颜九苞、洪亮吉、章学诚、王念孙、汪中。 【D】北京 乾隆三十八年(1773),北京开四库全书馆,成为学术的中心,有戴震、翁方纲、邵晋涵、周永年、余集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艾尔曼对清代考据学的评价,是根据历史的叙述还是来自后设的追认? 断定清代考据学使得中国传统学术与思想出现了崩溃: “对帝国正统学术的批判,早在十八世纪已达到高潮,传统儒学经典一度拥有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那时即受到知识阶层日益尖锐的挑战” 初版序,1页 。 那个时代的学者“在学术上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更高层次的一致性……他们认为,只要正确研究并恢复古代经典的纯洁语言,就会建立这种永恒秩序” 5页 。 还原古典和批评考辩,就像欧洲文艺复兴“能唤起一种批评意识,向过去至高无上的经典权威挑战”。 “考证是义理的最终裁定者” 21页 。 问题:(1)学术上的这些变化,真的一定可以引起思想、文化甚至社会的变化,让人们看到“新时代即将来临的序曲”吗?(2)表面上和欧洲古典学一样的清代考据学,真的能像反抗中世纪神学那样,发掘除古代的资源来反抗另一宗教神学,让清帝国走出中世纪吗?(3)如果清代考据学只是“江南”的“一批”捍卫古代经典的文人学者的共同体,他们能够形成整个中国的文艺复兴吗? 第三个问题,如何超越文献透视历史? “把文献当历史”的问题。 三种不同的话语:(一)公开的政治语言:翁方纲:“博综马郑,勿畔程朱”;段玉裁《致陈寿祺》“专订汉学,不治宋学,乃真人心世道之忧”。(二)学术圈子里使用的“学术话语”,它是以知识的准确和渊博为标准,在专业领域赢得声誉。(三)在家庭、朋友之间使用的“私人话语”,王鹄亭:“清人入主中国,阴察学术宗主之所在与夫当时趋向之众寡,于是从众而力主之。升享朱子于十哲之列,而号于天下曰:朱子之道即吾帝室之家学也,遂天下洽然悦服者有之,缘饰希世者有之……其所以动遵朱子者非他也,骑天下士大夫之项扼其咽而抚其背,天下之士大夫率被其愚胁,区区自泥于仪文节目之中而莫之能觉也”。 结语:作为思想史资源的学术史 “学术”与“思想”的分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