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王仲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父亲王仲闻.doc

我的父亲王仲闻   他是邮电系统两朝元老,一个有着三十七年工龄的老员工,却在“旧文学之词学”上独树一帜,成为这个领域无人能及的权威性人物。   他是中华书局一个一干十年的“临时工”,其学术水平和贡献却令众多在编的“体制内人”自愧不如、望尘莫及。   他没有上过大学,却成为旧时代邮政总局一支赫赫有名的“笔杆子”、新中国学术界同行们眼中的“活字典”。   词学权威唐圭璋敬佩他的人品,更敬佩他学问深厚,认为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全宋词》。可是,《全宋词》上却没有他的署名,对此,唐先生深为不安。   国学泰斗钱锺书更是高度评价这位同行,在看了他的一部书稿后,由衷地赞叹为“一本奇书”,并建议 “一定要赶快出版”。   “文革”中,他被辞退,生活无着落。但他仍然坚持写作,废寝忘食,一两年中就写下百万余字的学术著作。   然而,环境并没有因为他的奋斗而有丝毫改观,迫害在进一步剥夺他的生存空间。最终,他只能步其父亲后尘,在那一场浩劫中含恨离去。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儿子——王仲闻,一座在乱世中傲然屹立的文化高峰,一个被历史尘埃湮没了的国学大家……   现年七十七岁的王庆山先生,是王国维的孙子,王仲闻的儿子。由于家庭影响,王庆山的一生同样饱经磨难。在武汉测绘学院读书时,年仅二十岁的他就被划为“右派”,并于1961年被流放新疆,在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劳动,直到1979年平反……   王氏家族百年沉浮中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不仅仅是他们的家事,更是近代中国社会百年沧桑变迁的一个侧面和缩影。   四十四年前的秋末冬初,王仲闻追随其父而去。2013年的秋末初冬,王庆生平静地向笔者娓娓讲述其父王仲闻的坎坷一生。   他和祖父一样对传统国学深深地   着迷   我的父亲王仲闻原名高明,号幼安,仲闻是他的字。1902年3月生于浙江海宁,是祖父王国维的第二个儿子。   那一年祖父二十六岁。我父亲出生的前一个月,祖父离海宁经沪赴日本留学。身在异国他乡,得到次子出生的喜讯,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那天晚上,尽管由于脚气病的发作而深感不适,痛苦不堪,祖父仍然高兴得手舞足蹈,望着遥远的家乡彻夜难眠。   年纪轻轻的祖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我父亲小时候不仅长相酷似其父,而且对传统国学跟祖父一样入迷。小时候他跟着太爷爷读《三字经》,读唐诗、宋词,很快就能吟诵许多篇章,天赋极高。太爷爷去世后,父亲在家乡的学堂读书,成绩优异。十五岁的时候他随祖父到上海,考入著名的教会学校——育才公学。   聪明的孩子总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在上海,父亲依然好学而活跃。就读期间,他与亲友组成“嘤鸣社”,每一两周作诗一次,评定甲乙。结集有《嘤鸣社诗稿》自抄本两册,今存复旦大学图书馆;《诗稿》附自辑诗词《明月梅花馆诗草》一卷,计收古今体诗四十一题,五十八首。又与长兄潜明自办一双月刊,载诗词、散文、小说,以胶版油印。   父亲在诗中感叹:   神州万里中原地,在昔先王劳若何?   夜动边烽夜横槊,夕闻戍角夕挥戈……   年少气盛,热血满腔,其心之热忱,今日读来犹令人动容!   五四运动发生后,年仅十八岁的父亲担任了育才公学学生会副会长,他的才华得到师生一致赞赏。由于是教会学校,每年圣诞节,学校都要放一天假,并大张旗鼓地开会庆祝,热闹异常。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洋节,而对我们自己的许多节日却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愤愤不平的父亲当即联合两个跟他同样爱好古文的同学,要求学校在孔子生日的时候也同样放假,开大会庆祝。学校没有理睬,他们三个就自己给自己放假,没有到校上课。   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学校就张贴布告——他们被开除了!   祖父不想让他跟自己一样做学问,安排他走上   邮政之路   对于我父亲的聪明才华和叛逆性格,祖父王国维了如指掌。如果生于太平盛世,父亲一定会子承父业,必成大器。可是,当时枭雄当道,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哪里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祖父不想让儿子跟自己一样做学问,在颠沛流离中痛苦一生。   在那个金钱至上、精神沦丧的年头,埋头故纸堆已经没有出路。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当今尤甚!祖父清醒地感到,还是远离“形而上”,从事一些“形而下”的行当为好。   祖父与父亲做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晓以利害,动之以情。做儿子的终于点头应允。在祖父的安排下,十九岁的父亲入上海邮局为邮务生,次年初通过甄试,升等为邮务员。从此,他走上了在别人看来是前程无限的“铁饭碗”,自己却感到十分无奈的一条邮政之路。   尽管“入错行”,父亲仍尽心尽责,干得非常出色。三十岁的时候,他被调入南京邮政总局。四十岁的时候,他升任邮政总局业务处处长。   业务上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同时,父亲对自己所钟爱的文史与古典诗词,一直没有放弃。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