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学习目标 掌握:DIC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及DIC的临床表现。 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了解:DIC的分期与分型;DIC的防治原则。 * * 三个阶段: 1 .因子FX激活成FXa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3 .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凝血 X PLT Va Xa V Thrombin Prothrombin Fibrinogen Fibrin PLT IXa VIIIa VIIIa IX XIa XII XIIa XI 内源性凝血系统 TF VIIa 外源性凝血系统 ① ② ③ ④ 凝血和抗凝平衡破坏!!! 1、血栓形成(自学) VEC损伤,血液凝固性增高,纤溶活性 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变。 2、止、凝血功能障碍(自学) 血液凝固性降低,纤溶功能亢进。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新乡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授课教师:姬明丽副教授 E-mail:jiqianmingli@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 概念((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同时又因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或继发纤溶亢进(低凝状态), 使机体止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贫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病理过程. 第二节 DIC的病因和影响因素 一、病因 感染 恶性肿瘤 妇产科疾病 手术和创伤 其他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吞噬、清除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促凝物 清除纤溶酶,FDP,内毒素等 坏死组织,细菌等“封闭”其功能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蛋白C、AT-Ⅲ、纤溶酶原等合成减少 凝血因子的灭活障碍 肝细胞坏死,释放TF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的高凝状态 妊娠后期或老年人 生理性血液高凝 酸中毒 休克导致微循环障碍 巨大血管瘤时微血管血流缓慢,出现涡流 低血容量时,肝肾抗凝和纤溶功能受损 微循环障碍 第三节 DIC的发生机制 VEC损伤 2 血细胞破坏 3 促凝物质入血 4 组织损伤(TF) 1 1. 组织损伤, 大量TF入血 Tissue Factor 感染,大面积组织损伤、大手术、产科意外、恶性肿瘤或实质性脏器织坏死。 TF VIIa Thrombin Prothrombin Fibrinogen Fibrin X PLT Va Xa 2. VEC损伤 损伤的VEC释放TF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VEC的抗凝作用降低; 产生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PAI-1/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增多,纤溶活性降低; NO、PGI2、ADP酶产生减少,抑制PLT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 胶原暴露,激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严重感染、持续的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内毒素等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3. 血细胞破坏 RBC大量损伤的原因:异型输血,各种原因的溶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 释放ADP(血小板激活剂)→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RBC膜磷脂→局限Ⅶ、Ⅸ、Ⅹ等→促发凝血反应 白细胞破坏 目前认为激活的中性粒C和单核-巨噬C合成和释放TF(如: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 PLT激活、粘附、聚集,促进凝血 4. 促凝物质入血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羊水栓塞 带负电荷的异物入血 蛇毒激活FⅩ、凝血酶等,促进DIC发生 第四节 DIC的临床表现 皮肤瘀斑,紫癜 呕血,黑便 咯血,血尿,鼻出血和阴道出血 出 血 出血的机制 : 1.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继发性纤溶亢进 3. 血管壁损伤 4. FD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