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pt)大学生为何犯罪
透过本案,从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到如今的“复旦投毒案”,我们是否应当反思我国对公民文化教育的缺失,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造就的更多的是考试天才,而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希望通过“复旦投毒案”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反省的价值,素质教育不再是教育口号! * 经典案例评析 1座机电话号码--张春楠 大 学 在我们刚入大学时,肯 定会想象自己会遇到什 么样的“室友”呢? 总之你会遇到他们的, 这算是一种缘分吧 但是缘分归缘分,在寝室中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2009年11月14日,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力维刺刀杀死同宿舍室友赵研。 郭因觉得赵打呼噜影响其休息,曾将赵晚上打呼噜视频传到校内网上,两人因此不和。郭认为赵多次对其进行辱骂,伤害其自尊心,遂于2009年11月14日凌晨3时30分左右,用事先准备好的尖刀扎熟睡的被害人赵妍胸部、背部数下,致使赵妍因左胸部刺创致心脏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作案后郭力维拨打“110”电话报警,并在现场等待警察到来。公安人员到达后,将被告人郭力维抓获。 2010年3月25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公开宣判郭力维杀人案,判处郭力维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赵利民、孙爱华经济损失273332元。 2013年11月27日,林森浩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庭审上承认投毒行为,林森浩表示:在2013年3月29日自己与同学一起做实验,想起了上次实验中留下来的药品。正好当天在宿舍,黄洋和其他同学调侃说到愚人节快到了,想做个节目整人。林森浩当时看黄洋笑得很得意,又想起曾听说其他学校也有过用毒来整人的事,就在心里暗想先投毒“整”黄洋,而投毒是为了给受害人开个愚人节玩笑,让他难受些。然而根据警方通报,林某杀人是因与黄洋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 案例点评: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的”的谜底,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例进行全面调查,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出了心理测试,之后写出了 上万字的《马加爵犯罪心理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的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马加爵案件发生之后,许多社会公众,包括一些媒体,对马加爵表现出了同情,把其杀人动机归结于他的贫困和受到的“歧视”,及因此对社会产生仇恨。甚至认为,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的结果,社会应对此悲剧负主要责任,对马加爵的量刑应与从宽。 李教授的报告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如果马加爵真的因为贫困和受到歧视而杀人,那么他报复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凭借自身富有而对其付诸了歧视行为的人。但事实是,受害者多数是跟他一样的家境贫寒的同学,甚至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身边对他最友善的人之一。李教授的这一反驳是成立的。马加爵的杀人行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 应该对此血案负责的,不是社会而是马加爵本人,而现行的法律也没有条文规定在犯下此种罪行后,仅仅因为贫穷就可以减轻处罚。 案例点评:郭力维属于一个比较自我的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只认为是开玩笑,当别人失礼时则认为自己受到侮辱。而“自我中心”也是当代大学生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只是程度不同。同时,他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混淆,其行凶过程逻辑严密且冷静,不排除受游戏中类似情节的影响的可能性。在与寝室同学生活习惯上发生矛盾时,并没有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建议,而是直接将情绪积压下来,发展成记恨,并越来越严重。 根据郭力维在法庭上的种种表现与供述,心理学家对他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从案件中了解到,郭力维属于一个非常内向的男生,很多积怨他都没有表达出来,反而把愤怒压在心理。这样所谓的恨就成为他行为的导火索,让他没办法克制自己的行为,把这种怒火扩大化自己没有办法解决,才会想到了如此极端的做法。总的看,他的做法比较极端,属于单行线、直线思维,钻牛角尖,没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思维比较偏执、狭隘。” 在“复旦投毒案”中,分歧最大的是被告人林森浩是犯直接故意杀人还是间接故意杀人。 下面,我们作如下分析:首先,在认识因素上,直接故意杀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致使受害人死亡。而间接故意杀人则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致使受害人死亡。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被告人林森浩系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曾参与用二甲基亚硝胺进行有关的动物实验和研究,不可能不知道过量的二甲基亚硝胺系剧毒物品会致使受害人黄洋死亡。换句话说,被告人林森浩的专业特点已经把其与普通人区分开来了。从这一点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