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75降低高炉炉焦比2
降低高炉入炉焦比
武钢集团鄂钢公司
炼铁厂2#高炉值班室QC小组
二00六年三月
降低高炉入炉焦比
一、简介
鄂钢炼铁厂2#高炉(620m3)自1986年12月投产以来,历届领导班子十分注重全面质量管理工作。2#高炉值班室是鄂钢首批注册QC小组的班组之一,长期活跃在炼铁生产一线,始终坚持围绕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工作重点选择课题开展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年年被公司评为优秀QC小组,199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QC小组和冶金行业优秀QC小组;2000年被评为冶金行业“南钢杯”QC成果优胜奖及全国优秀QC小组;2002年荣获冶金行业“天府杯” QC成果优胜奖。
小组结构(见表1)
表1
小组名称 鄂钢炼铁厂2#高炉值班室QC小组 成果类型 现场型 本次活动课 题 降低高炉入炉焦比 本次活动
时间 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 小组人数 10人 组长 刘继生 成立时间 1988年3月 小组成员 高传风 洪曙 程杰 喻红发 胡利平 赵伦清 高卓军 吴刚
二、选题理由
三、现状调查
调查1 2#炉2004年入炉焦比及相关指标情况 (见表2)
表2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均 焦比
kg/t 458 426 402 405 382 363 398 430 408 412 417 440 411 煤比
kg/t 76.85 95.12 91.28 101.82 108.05 144.36 117.77 91.23 107.41 119.78 96.6 94.83 103.64 入炉品位(%) 59.59 59.28 59.72 58.74 57.54 55.07 54.86 56.34 56.46 56.69 56.42 55.67 57.22 富氧率(%) 0.95 0.77 1.74 1.84 1.88 2.03 1.94 1.72 1.66 1.77 1.57 1.5 1.61
调查2 2004年全国同类型高炉入炉焦比情况(见图1)
单位:kg/t
434.5
363 411
335.76
第一名 鄂钢2#炉 全国平均 鄂钢2#炉
全年最好水平 全年水平
图1 与全国同类型高炉对比柱状图
调查得出初步结论:
1、2#炉入炉焦比波动较大,最高值458kg/t,最低值402kg/t,平均值411kg/t,说明通过开展活动稳定炉况,可使焦比稳定在430kg/t以下。
2、在一定条件下,提高富氧率、喷煤比,可相应降低入炉焦比。
3、2#炉入炉焦比年均水平与全国同类型高炉最好水平相比,相差约76 kg/t,与平均水平相比,低23.5 kg/t,处于中上等水平,赶上或超过先进水平需要努力。
四、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值
2005年初,全国钢铁行业竞争激烈,大宗原、燃料供应紧缺,价格猛涨,质量很难保证。鄂钢由于自产原、燃料严重不足,外购原、燃料质量极不稳定,入炉矿品位下降,1-2月份入炉品位仅55.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3%,比上年平均水平低2.07%, 因此,要降低入炉焦比,只有依靠内部挖潜,适宜提高富氧率、喷煤比等,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目标值不宜定得过高。
五、原因分析
为了保证2005年“增铁降耗”工作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年初QC小组召开专题讨论会,针对当前原料紧缺,质量下降的现状,如何创造条件增铁降耗展开讨论,并作系统图进行分析。(图2)
图2 焦比高系统分析图
分析结论:影响入炉焦比的末端因素有以下9条:
原、燃料质量反馈不及时准确。
培训少,钻研精神差。
冷却设备质量差,易破损。
热风炉设备老化,热风能力差。
5、货源紧缺,入炉品位低,质量波动大。
6、入炉原、燃料粉末多,水分大。
7、富氧率、喷煤比低。 8、竞争机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