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史料(中关村第一楼).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计算机史料(中关村第一楼).doc

计算机史料:中关村第一楼 (2010-03-18 22:51:20) ? 中关村早已闻名中外,一眼望去,各式各样的大厦争奇斗艳。可以说,中关村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数不清的大楼。 ?? 自然,也有人在搜寻“村长办公室”,似乎前数年,在中关园一带安放了一个“中关村”村部的标志,说的不是园区管委会,而是最早的村民居所,应当有千年历史了。? ? ?? 中关村的第一波是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中科院若干研究所为中心,早年的田园风光已经不复存在;第二茬是改革开放后的高科技产业建设,可惜那时没有钱,急匆匆搭建的小木屋等等,早就拆迁了,就连四季青的生产大队盖的四海等市场,也只能在照片上观赏了;最近十年中,大幅度的建设,拆除了大量宿舍和许多小型建筑,拔地而起的是众多的世纪型大厦。 ??? 仔细询问,中关村还是有令人感叹的遗迹——中关村第一楼依然健在! ???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樊洪业先生在2002年说:如果有计划为中关村或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一座纪念馆或博物馆的话,应该建在原子能楼(原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楼是中关村科学城中第一楼,动工于1951年11月,竣工于1953年底。研究所正式迁址是在1954年元月,成为中关村里科学研究机构第一家,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组就在此时进入。(找到一张老照片) ???? 1951年1月20日下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竺可桢代表科学院汇报1951年度工作计划时,明确提出优先考虑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后来发展为原子能所)和地球物理所(后来分化、发展出卫星设计院)两座科研大楼。预算做了,急需落实建楼地址。 ???? 1951年2月1日,科学院再向政务院申请,结果批准将大泥湾(黄庄附近)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亩划为科学院用地。院即决定首先在保福寺北侧修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11月初正式动工。1952年2月,科学院成立建筑委员会,吴有训任主席,陶孟和、竺可桢任副主席,科学城大规模建设即全面展开。 ?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吴有训,迁此楼时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是钱三强,副所长是彭桓武和王淦昌。仅就1958年以前的早期人物:钱三强、何泽慧、赵忠尧、彭桓武、王淦昌、肖健、邓稼先、朱洪元、胡宁、杨澄中、杨承宗、戴传曾、黄祖洽、陆祖荫、于敏、张文裕、王承书......。(以上摘录“中关村的变迁”) ? ??? 上图红色长方形就是第一楼,蓝长方形是化学所,比它要晚4年多了(照片在下边)。 ?? 钱三强(左)为近代所第二任所长,陈芳允先生为研究所初创时的第五大组组长,后来才有研究室。 ? ??? 大门已经装修过了,当年多少科学家、领导人到过此处。我也在里边的楼梯走上几个来回。 ?? 楼梯很宽敞,专家们是并列而行,可惜我辈没有赶上。 ? 这座楼,完全用钢筋、水泥构建的建筑,几十年过去居然还见不到什么破损。 我站在门口、登上楼梯,似乎可以看到夹着图书匆匆走过的夏培肃先生和其他最早从事计算机科学的中国专家。 ? ?55年,对大自然只是一个瞬间,许多原来的东西已经没有了,许多后来建造的东西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我们很幸运地,还能够见到中关村的“第一楼”。 ?这条小路,每天都见到身手不凡的科学家们 ???? 大树久经沧桑。就是中关村原来大街上的杨树,也只能是它的小弟弟。?? 大楼西侧,设备就是从这里吊装的。靠楼顶的那个三角形突出部分是个吊车支撑,是为了把赵忠尧老先生回国时不知费了多少精力和周折才得以弄回国的一台静电加速器吊到二楼安装而搞的一个专门设备,这台加速器目前还在使用。 ? 在近代所之后,才盖成了化学所大楼等等,红箭头。绿箭头是近代物理研究所方向。 红色:近代物理研究所,蓝色:稍后建设的化学所。 中国计算机科研的起源:(红三角,清华大学东门,绿三角,清华大学南门) ???????? 红框——清华大学的中科院数学所; ???????? 绿框——近代物理研究所; ???????? 蓝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4年,行走1公里的征途,10年,影响遍及全国。 ? 计算机组原来在清华大学的中科院数学所(上图左上角)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