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
                    
   
唐代對安南之治理
朱達鈞
  
探討唐代對安南之治理,首先必須對安南之建置名稱及沿革,作一番探討,以瞭解交州之歷代變革,及唐代的交州以安南著稱之確切時間,及交州都督、安南都護之職責以觀察其重要性。再探討唐代安南地區的蠻亂與外患問題,來分析中央對於安南亂事之因應對策。
  
一、安南建置名稱及沿革
(一)「交州」之歷代沿革
  「交趾」之名稱,在《尚書》、《淮南子》、《史記》均有記載,但所記畢竟屬遠古時代,傳說成份較濃,未必指得就是唐代的安南,或現今的北越一帶,而《後漢書》引《禮記》一書,記載交趾之習俗,已提到交趾在南方,據此書云:
 
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趾,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
  
南蠻之風俗,因男女同川而浴,而名為「交趾」。交趾乃「交州」之前身,自古就為百越族聚居之地,因越人足大趾廣,兩足合立而交,亦名為「交趾」,據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志》云:
 
交州……今為安南都護府理所……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趙佗王南越又屬焉。元鼎六年平呂嘉,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諸夷其足大趾廣,兩足前立,則交焉。漢本定為交趾刺史,不稱州,以別於十二州,建安八年,張津刺史,士燮為太守,共表請立為州,自此始稱交州焉。吳黃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南海、鬱林、蒼梧為廣州,尋省廣州,還併交州,以番禺為交州理所,後又徙於交趾。晉太康中,徙理龍編,隋開皇十年罷交趾郡為玉州,仁壽四年置總管府,大業三年,罷州復為交趾郡。
  
漢代之交趾,本屬化外之地,不以州稱之,直至後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張津、交趾太守士燮共同上奏請立交州,交趾之地才稱之以州。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短暫的將交州一分為二: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屬交州;南海、鬱林、蒼梧屬廣州。後又罷廢廣州,其地又歸屬交州,但治所設於廣州之番禺,後又遷回交趾。東晉太康年間,交州治所遷龍編(今北越河內)。隋代也有更換,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原交趾郡改為玉州,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於此地設「總管府」,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玉州復為交趾郡。
 
(二)唐代之交州以「安南」著稱
  隋末丘和為交趾太守,於唐高祖李淵開國後之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奉表歸國,據《舊唐書》云:
 
大業末……黃門侍郎裴矩奏言:「丘和歷居二郡,皆以惠政著聞,寬而不擾。」煬帝從之,遣和為交趾太守。既至,撫諸豪傑,甚得蠻夷之心。會煬帝為化及所弒,鴻臚卿甯長真以鬱林、始安之地附於蕭銑……會隋驍果自江都還者,審知隋滅,遂以州從銑。及銑平,和以南海之地歸國。詔使李道裕即授上柱國、爵國公、交州總管。和遣司馬高士廉奉表請入朝,詔許之。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將交州總管府改為交州都督府,仍據同書云:
 
高祖受命之初,改郡為州,太守並稱刺史。其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
以統軍戎。至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
  唐初於緣邊及軍事要衝設置總管府,實因全國兵馬倥傯,天下尚未底定,總管府「其功能性較側重於軍事意義,非如改制後之都督府以處理地方行政事務為主。」
  「安南」正式之通稱雖始於唐代,其實早在三國時代,就已有安南之名詞,據《三國志》云:
 
赤烏十一年(公元248年),交阯九真夷賊攻沒城邑,交部騷動。以(袁)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
 
  當時的交州刺史為袁胤,以冠上「安南校尉」之官銜,此乃最早有「安南」之稱謂。又據《南齊書》云:
 
詔曰:「林邑……當根純乃誠款到,率其僚職,遠績克宣,良有可嘉。宜沾爵號,以弘休澤,可持節、都督緣海諸軍事、安南將軍林邑王。」范楊邁子孫范諸農率種人攻當根純,復得本國。十年,以諸農為持節、都督緣海諸軍事、安南將軍、林邑王。
 
又據《梁書》云:
 
詔曰:「扶南王憍陳如闍耶跋摩,介居海表,世纂南服,厥誠遠著,重譯獻賝,宜蒙酬納,班以榮號,可安南將軍、扶南王。」
  
以上得知,「安南校尉」、「安南將軍」之官名,不僅是頭銜而已,且帶有地方名稱之色彩濃厚,所加之封號已含蓋交州、扶南、林邑等地,足見安南之名稱,可謂其來有自。
  唐代早在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以後,交州已有「安南府」之名稱。當時之交州都督府尚未更名為安南都護府,且對當時交州地區之行政統屬,做了一次調整,據《舊唐書》云:
 
永徽後,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
又據《唐會要》云:
 
調露元年八月七日,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
  
以上得知,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至655年)以後,交州(安南府)與廣州、桂州、容州、邕州並列為嶺南五管,受廣州都督府統轄。至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交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