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目 01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发射成功;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导弹的结合,同年12月26日,第一枚中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全程发射洲际导弹一举成功,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这就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技术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02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 事变发生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民众成了亡国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同时,“九一八”事变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03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建立起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社会形态。其本质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其特点是非独立的社会形态,其性质是过渡性。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04 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三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三反”运动是指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位,对于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五反”运动是指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盔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这场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05 怎样认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1)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但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 (2)战略相持阶段。在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诱惑下,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面对日军的进攻性,国民政府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但是,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 (3)战略反攻阶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军队损失五十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

文档评论(0)

me545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