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发展史--水处理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给水发展史 课 程:水处理理论 指导老师: 姓 名: 学 号: 完成日期:2013.10.16 摘要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我国从很早就开始了对给水的研究与利用。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供水科学和技术。这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近代,旅顺龙引泉供水,这是我国近代给水事业的起。1882年在上海建成了杨树浦水厂。我国给水事业,在曲折中缓慢地发展着。建国到现代的50年里,我国给水事业经历了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不断摸索前进、努力实践、不断发展,终于建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给水技术体系和设备供应体系。现在,水危机推动着水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水工业正迎来大发展的时代。而且,我国正在进人高新技术时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正在不断被引人水工业,高新技术也正推动水工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未来的社会,我们会拥有更加完善的供水设施与给水技术。 关键词:供水;水工程;发展 目录 摘要 I 前言 1 正文 1 1古代的供水工程 1 1.1水源的发展 1 1.2供水设施的史发展 2 1.3古代净水技术 3 2近代城市供水工程 4 2.1近代最早的城市供水 4 2.2整体发展状况 5 3 建国后我国城市供水发展 5 3.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5 3.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6 3.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8 4现代我国城市供水发展 12 4.1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 13 4.2城市给水存在的问题 13 4.3城市给水工程发展特点 15 5给水工程的前景 16 结束语 17 参考资料 18 前言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人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都对用水的水质和水量有相应的要求。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由天然水体取水,经适当处理候,供人们生活和生产使用,然后排回天然水体。本文将对城市给水工程的发展史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并展望下未来给水工程的发展前景。 正文 1古代的供水工程 水是文明的摇篮,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我国很早就开始了遵循自然规律而对水的利用。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几千年来,人类的聚居,市井城镇的形成,古代城镇供水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1.1水源的发展 水井是我国先民的重要水源,水井作为水源有着比江河湖泊更大自由度的选择,可以在近距离内取到水,而且水井星星点点分布更广。基于这样的情况,即使紧临地面水源的城镇,人们仍然离不开“水井”。自古以来,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井。几千年来,水井是我国先民乃至现代的重要水源。 中国很早就有有关掘井和凿井技术的记载。公元一二世纪的西汉时代出现深井钻井机械。这些钻井机械在南北宋时期经过较大的改进后,一直沿用到明清,并在11世纪左右传入西方。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七有“伯益作井,亦云黄帝见万物,始穿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八家为井”。我国凿井取水自黄帝创始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掌握了穿凿深井的技术。 我国城市给水之制在诸多史籍的记载中,以钱塘六井最为详细。苏子瞻之记略中提及: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公元810年左右)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这是当时官方为解决百姓饮水、用水的城市公共工程[1]。 1.2供水设施的史发展 供水设施经过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洗礼,名字由西周的桔槔(jiégāo)、辘轳,东汗的龙骨水车,唐代的桶车,宋元时期的水转水车、风力水车、高转筒车,再到明嘉靖年间的兰州水车,在这期间经过不少朝代的改良、加工。 大约西周时期,就出现了用于灌溉农田的桔槔(jiégāo)、辘轳等供水工具。它们代表着具有简单机械结构的灌溉工具开始出现。桔槔使用杠杆原理,用于提取地表水。辘轳则利用轮轴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起重机械,用于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 东汉时,出现了提水效率更高的翻车。翻车又称龙骨水车,由木板制成长槽,槽中放置数十块与木槽等宽的刮水板。刮水板之间由铰关依次连接,首尾衔接成环状。木槽上下两端各有一带齿木轴。转动上轴,带动刮水板循环运转,同时将板间的水自下而上带出。翻车最初多用人力驱动,后来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以风能或水能驱动的翻车。 唐代时,出现了轮式的筒车。筒车多以水力驱动,在水流湍急处建一水

文档评论(0)

独角戏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人有良好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