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的地位 马克思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文学活动的地位 按照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看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一、世界 世界的含义 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 一、世界 艺术模仿论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立论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中西模仿论传统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周易》、司马迁、刘勰、荆浩、叶燮、白居易、梁启超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柏拉图 宇宙间的三类事物 理式 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 镜子、艺术等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亚里士多德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诗学》 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 《周易》 “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 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 荆浩 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 《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二、作者 艺术表现论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中西传统对作者的观念 “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浪漫主义 “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白居易 《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浪漫主义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 二、作者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二、作者 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 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三、作品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 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作品表达上的创新不只是一个作品是否“好看”的问题,作品具有了超越具体内容表达的独立价值。 这样实际上就涉及一个重要的文论问题,即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受到突出的强调。 三、作品 形式主义文论 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结构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 “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 effekt)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 序与序列等 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印刷术的发展,形成包容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学公共领域,比如,对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和岳飞的《满江红》的阅读。 四、读者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姚斯 伊瑟尔 姚斯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文档评论(0)

传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