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 目录、版本、校勘三门学科之建立,标志着传统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之奠定与形成。 目 录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指图书的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录书。把书名、篇名之目,与其内容提要之录编在一起,就是目录。图书目录,通称目录书,又叫书目。专门研究图书分类、书目的编纂,以及目录书史的源流的理论叫目录学。目录和目录学都是起源于图书整理,因此目录学又是文献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录的编制过程,亦即图书的分类整理过程,也就是文献工作。 1、目录的起源及发展: 目录首先有一书的目录,史称单典目录;而后有群书的目录,史称群籍目录。当图书萌兴之时,古人即兴发表他的思想见解,并不是先立篇目后写文章。那时由于图书以简策为载体,多是单篇流传,所以有无篇目,关系不大。后来图书增多,没有书名、篇名,无法分类整理,也就产生了书名和篇名。孔子整理六经,第一次给图书分类整序,产生了目录。 西汉司马迁作《史记》,书末为《太史公自序》,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自述家世、学问、仕途、思想及编纂旨趣、编纂经过等内容,实即全书之大序;第二部分为《史记》一百三十篇之序目,是为小序。每一条小序概述一篇的内容和要旨,然后列出篇名,即有录有目。《太史公自序》就是《史记》一书的完整目录,它把一书目录推向顶峰,并为群书目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近似群书目录的分类。 汉武帝时,典籍骤增,有值对匈奴用兵,急用军事典籍,故而军政杨仆,奉汉武帝之诏整理兵书,并于元光六年(前129)前后编成专科书目《兵录》一书上奏。“史记序录”和“兵录”的产生,直接启迪了刘向、刘歆创制群书目录,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光禄大夫刘向受诏主持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校勘,整理国家藏书,每校完一书,在书末写一篇“录”,说明校书的经过和所用的本子以及内容提要,“每一书已,向则条其篇目,撮其旨意”,“论其旨归,辨其讹谬,撰为一录”而成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群籍提要目录《别录》。刘向之子刘歆,把《别录》进行删削,并按图书性质和学派分类编次,写成简明的书目叫《七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所藏典籍目录。 东汉明、章二帝时由班固主持典籍整理,促成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的形成,班固居兰台令史二十余年,一直参与整校国家典籍,他以《七略》校检,并删其要而成我国现存最早的群籍目录《汉书·艺文志》。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开我国史志目录之先河,创史志目录之体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传统。史志目录因史而传,得以长存,后世据此可以考见前代著述之盛和藏书之盛, 2、四部分类目录的形成和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目录学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目录书数量大增,而且完成了目录分部从《七略》的六分法向《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的过渡。《七略》、《汉志》是学术史目录,分部细密而有系统性,六略,三十八种,纲举目张,条理清晰,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图书增多,显然七分法的纲目不能包举全部图书,到魏晋时期产生了以图书性质为部类的四分法。四部目录的优点在于,每部之下,可分许多门类,包容更大数量的书目全面地反映社会文化学术的成果,适应了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的趋势。 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是四分法的代表。从目录的发展史来看,两汉是七分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互相争竞时期,隋唐以后四分法完全取代了七分法,索引式的图书馆目录成为书目的主流。传统的七分法、四分法目录,就是古典目录。四分法目录确立以后,目录学继续向前发展。 宋代目录工作显著的成绩有两项: 一是产生了郑樵的《通志·校雠略》,开展了目录学理论工作的研究; 二是产生了尤袤的《遂初堂书目》,这是一部新体制书目,即版本书目。古典目录学至清达于顶峰。体系分类完备的《四库全书总目》是其标志。 此外,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还有九分、十二分、十八分、三十三分等分类方法。四分法的分部,所谓经部,专指儒家的经典和解释这些经典的儒家著作;史部,编次各类历史书;子部,编次诸子百家即哲学类图书;集部,编次文学类图书。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归附于子部。每一部下面又分若干小类。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类细密,堪称四分法目录的典范之作。 3、古典目最书的体制:所谓体制,即目录所著录的内容、事项、以及总体编纂的布局,即体例。 汪辟疆的《目录学研究》提出了四种体制的界说,余嘉镉的《目录学发微》归纳为三类,即:有小序和解题之目录,有小序和无解题之目录,小序和解题并无,只著书名之目录。余氏过分偏重形制,不如汪氏着重内容与功用提出之说为优。 (1).图书馆目录。这一类是索引式的简明目录,它通过分类和编次的顺序来揭示图书内容,为近代图书馆听采用。它只简单地著录书名、作者,便于寻检。 (2).学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