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年病学-心力衰竭技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心衰概述 中医学关于心衰见于“心悸”、“喘证”“水肿”、以及“虚劳”。 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调查: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瓣膜病比列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病因病机 病位在心,与脾、肺、肾三脏相关; 病机: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致血瘀、水饮,夹寒、热或痰浊 分型: 虚劳脏衰 复感外邪 痰阻水停 瘀血阻滞 病理生理 Frank-Starling机制 神经内分泌激活 心肌肥厚 心肌重构 病理生理 Frank-Starling机制——心脏前负荷增加使心脏舒张末容积增加,心排血量增加。 特点:心脏自身调节,速度快 神经激素参与后强度↑、时间↑ 不利:心脏扩张、室壁张力增高、氧耗↑ 激活神经激素 充盈压的显著增加进而周围组织充血            病理生理 神经体液机制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NE增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肾素、A-II和ALD均增多。 心钠肽(ANP)和脑钠肽(BNP)分泌增加 血管加压素(AVP)分泌增多 缓激肽水平升高 病理生理 特点:心肌收缩力↑ 周围血管收缩、血流再分配 不利:加速心肌细胞死亡 增加心脏负荷 病理生理 心肌肥厚 “向心性”肥厚 “离心性”肥厚 特点:持久 不利:顺应性降低、充盈压增加 心肌能耗↑ 心肌肥厚 病理生理 心肌重塑(myocardial remodeling ):心肌细胞:肥大、凋亡、胚胎基因蛋白再表达 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过量堆积,心肌纤维化 临床:心肌重量、心室容量增加,心室形态球形变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 病理生理 心力衰竭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种不同模式的转变。 心肾模式 心循环模式 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模式 分 型 按心力衰竭发病的部位 左心衰竭 右心衰竭 全心衰竭 分 型 按心力衰竭发病机制 收缩性心衰 舒张性心衰 分 型 按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心衰 中度心衰 重度心衰 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 咳嗽、咳痰、咯血; 其他症状:少尿、腹胀、乏力、心慌、纳减等。 左心衰竭的体征 两肺底湿罗音; 心脏体征: 心脏病本身的体征(望、触、叩、听); 心脏增大、心率增快、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 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肝区胀痛; 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胸腹水、皮下水肿(特别是下垂部位凹陷性水肿) 肝肿大、压痛 心脏体征:三尖瓣区舒张期奔马律,收缩期杂音。 紫绀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特点 心血管系统不典型,易漏诊、误诊; 易发生心律失常; 易发生其他脏器功能障碍,如脑梗死、低氧血症、肾前性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诊断要点 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 症状 体征 诊断——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心脏外形、肺淤血、肺水肿及胸腔积液等征象; 心电图:左心室肥厚劳损、右心室肥大; 超声心动图:心脏的结构、心腔的大小、心脏的功能等。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重要依据 左心衰:呼吸困难 右心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垂性水肿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青少年,过敏史,双肺哮鸣音,白色粘痰 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可确诊 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非心源性肝硬化不会出现颈静脉怒张 中医治疗 辨证要点: 辨阴阳气虚 辨水肿、血瘀 辨脏腑 治疗要点: 补气:补益心气,同时温养滋阴 活血:活血化瘀,或益气化瘀、温阳化瘀 利水:利水渗湿,或益气利水、温养利水、化瘀利水、宣肺利水、泻肺利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 气阴两虚证 症状:心悸、气短,活动则加重,神疲乏力,头晕,少寐,自汗盗汗;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炙甘草汤加减。药用党参或人参、炙甘草、麦冬、玉竹、五味子、白芍、丹参、赤芍。 随证加减:阴虚甚者加北沙参、女贞子;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肢体水肿明显者加茯苓、车前子。 气虚血瘀证 症状:心悸气短,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胸胁满闷,胁下痞块或有水肿,咳喘,纳差腹胀;舌黯有紫斑,脉细涩或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 随证加减: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炙甘草;阳气不振加桂枝;瘀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