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阴病辨证论治 * *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概论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 第五节 太阴病欲解时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病位 概 论 成因: 外寒直中太阴 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而转为太阴 生理: 足太阴脾经从足走腹 络胃属脾 脾主大腹 沟通脾胃之间的表里关系 二者纳化相依,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腐熟、转疏和吸收 1.胃与脾同居中州,以膜相连,互为表里2.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以降为顺 内伤劳倦,损伤脾胃而运化失职 太阴病是中阳不足,寒湿内盛的证候。 证候特点: 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盛,升降紊乱 转归: 痊愈 转出阳明 邪传少阴 治法:温补(四逆辈)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 脉证分析: 腹满、时腹自痛: 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阻滞,气机不畅 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生,升降紊乱 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舌脉: 舌淡嫩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水滑或厚腻 脉缓弱无力 里虚寒证,误用苦寒泻下 中阳更伤寒湿更甚气机壅滞 胸下结硬 太阴脾虚寒证禁用汗、吐、下法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反映了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太阴病本质,故作为太阴病提纲证。 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 太阴病因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 下利 自利不渴 除外热利 热盛津伤而渴 除外少阴下利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 以其脏有寒故也: 脾脏虚寒 当温之: 治当温补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四逆辈: 太阴脾虚寒证宜涉及少阴 脾肾两虚 单纯脾胃虚寒: 理中汤 由脾及肾,脾肾两虚者: 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太阳病误下,邪气内陷太阴脾经 成因: 主症: 腹满时痛: 脾经气血失和,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 腹满时痛的同时不伴吐利等脾脏虚寒的证候。 病机:脾经气血失和 治法: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二、太阴腹痛证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甘草: 辛甘通阳 生姜、大枣: 补脾和胃 芍药、甘草: 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气滞血瘀 大实痛 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化瘀止痛 【原文】大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