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看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看法.doc

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高新课程教材的科学性 广州市71中历史科组 罗锡军(电话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先进理念,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终身追求的价值,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作为一个在基层工作长达20年的高中历史教师,就课程改革中发行的人教版(必修)新教材浅谈以下认识,与同仁专家商榷,不妥之处请见谅。 当今社会背景下,新教材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素质教育理论的差距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地区间的差异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选拔性应试现状及选拔中的简单、单一标准,仍然左右着教育的现实发展方向。“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要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周济)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直接影响了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公平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益性发展”等原则。这种现象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现状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不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为了追求初中升高中选拔性考试的最大业绩,绝大多数学校基本把这些科当成可有可无的 “副科”,既没有专业教师,又不安排足够的课时,从而造成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极端贫乏。在此基础上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虽然有了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但其“公平发展”,“均衡发展”和“公益性”发展的基础是空洞的,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要实现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我建议:高中历史新课程应该先按照通史的编制方式编制一个简明的中国史和世界史必修模块;加上现有的三个必修模块,一共构成四个必修模块,在教学时间上,每学期开一个必修模块,刚好两年四个学期,同时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相对缩减一些内容,以有利于复习、考核和水平考试,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严谨的科学体系。 新教材与素质教育强调的开发学生思维的理念的差距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确是围绕素质教育的理念来开发的,它融合了开放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理念,也基本体现了系统、整合、优化、辩证、实证和策略等素质教育要求的思维品质。但是在编制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每一个单元之前的导言部分,对于该单元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的编制还不够严谨和系统,以至在后面的每一课具体内容中,造成思维逻辑的缺憾。在这里,我以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加以说明: 教材原文导言如下: 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则作了如下编制: 通过以上导言,既将前面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深化提高,又对本单元内容给予归纳和提示,从而更能体现学科专题思维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开放式、探究性、研讨式等教学方式的开展,更能发挥“教材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要求。 新教材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文化差异 课程变革应置身于今天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全球格局多极化发展的特定文化环境之中,也应着眼于今天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带来的社会现代化的文化环境中,更应该植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英国教育学者B.霍尔姆斯(Brian Holmes)和M.麦克莱恩(Martin McLean)曾通过多国课程变革的比较,指出本民族文化对于课程变革具有核心影响,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课程移植往往并不成功。 从形式上看,新教材似乎根植于当今世界文化的总环境中。而实际上,新课程以知识为主轴,盲目地堆砌史料,片面地强调知识的专业性,而将历史时代及历史大背景置之于外,放弃了历史学科本身应有的文化因素,使教材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以必修(1)为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点分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了“专制” “与中央集权”的日益发展,而忽略了专制之下民主因素的存在,比如唐朝三省制中的相互制约与牵制,北宋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的分工与独立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分化事权”意义上的民主倾向,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宋代“包青天”明代“海青天”的美谈。如果都舍弃了历史学科原本浓厚的文化元素,新教材似乎显得干枯萧瑟,毫无光彩,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应有的社会功能。 (一)文化是课程变革的背景。首先,课程变革总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之中,植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英国教育学者B.霍尔姆斯(Brian Holmes)和M.麦克莱恩(Martin McLean)曾通过多国课程变革的比较,指出本民族文化对于课程变革具有核心影响,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课程移植往往并不成功。这个观点时至今日恐怕也不过时。但另一方面,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地生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