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王大闳及其北建国南路自宅.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年王大闳及其北建国南路自宅

青年王大闳及其台北建国南路自宅 【摘要】由有方合伙人史建任策展人的《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正在OCAT上海馆展出中。本次文献展是有方自《街道的刺点》以来的第二个展览项目,此次更同时承担了展览的展陈设计工作,力求结合策展人的研究理念和多元的设计体验。展览将展出冯纪忠的方塔园及何陋轩,王大闳的建国南路自宅、国父纪念馆(中标方案)、故宫博物院(中标方案)等。展览免费开放,展期自10月12日至11月30日,欢迎前往观展。 本文由台湾实践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台湾建筑》杂志总编辑王俊雄撰写,原载于《新观察》20辑(《城市 空间 设计》2013年第一期)。主持人史建在本辑开篇导语中写道:“我觉得王大闳与冯纪忠堪称两岸建筑界的双璧”,“就像冯纪忠先生一样,现代建筑理念实践一脉在两岸现代建筑史均处于边缘位置,王大闳先生也是一生多有波折,而甘于淡泊,其理念和实践的重要历史价值在近年才日益凸显,被后人研究、展览和重新评价。”本文以王大闳早期作品——台北建国南路自宅为个案,认为王大闳由此摸索出一条“属于他自己所界说的建筑现代性”,“让困扰了一个世代之久的‘中国建筑现代化’问题,或倒过来说,‘现代建筑中国化’问题,有了全新的诠释取径和方法架构”。 【原文】(未标出处的图片均来自《新观察》) 上图:《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中展出的台北建国南路自宅模型(图片版权属OCAT上海馆) 青年王大闳及其台北建国南路自宅 文:王俊雄 前言 位于台北建国南路上的王大闳自宅,兴建于1953年,虽然已经拆除不复存在,似乎仍是王大闳青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作品。 对于王大闳来说,1953年似乎是饶富意义的一年。首先,因他父亲王宠惠的召唤安排,王大闳在这年离开他已避居数年的香港,迁至台北,从此他在此生活超过六十年,台北成为他人生居住最久的一座城市,远超过北京、苏州、英国剑桥和美国剑桥等他出生、成长和求学时居住过的几座城市。其次,也正是在这年,王大闳开始独立主持建筑师事务所,他将其事务所命名为“大洪”。然而,此时的王大闳,虽然已经三十五岁,但应该还说不上是个有经验的建筑师。在这之前,王大闳唯一的事务所工作经验是1947年,当他从美国回到中国时,曾与陆谦受和陈占祥等人一起在上海开设“五联建筑师事务所”,但可能因为战乱迫近,上海五联时期的王大闳,似乎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建筑产出。而1953这年,离他1938年转系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开始正式接触建筑已有十五年;离他1942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建筑硕士学位,也已九年。因此,建国南路自宅不但是王大闳在台北的第一个居所,由他自己所设计,而且也可以说是他毕生的第一件正式的建筑作品,他青年时期的许多建筑观念在此完整显现与发展,非常值得探索。 一 从实践完成的空间形式来看,王大闳建国南路自宅的独特在于三处。首先,整体空间由格子秩序所构成,严谨却不带拘束。在这坐北朝南占地约300平方米、南北深略长于东西宽的基地上,以高围墙圈成一内向性空间。那时王大闳还习用英制,这一内向空间被他理解为大约宽50尺深62尺之格状空间(图一)。在此架构下,东西向被分割成11尺(入口庭院)-28尺(房舍)-11尺(卧房侧院),南北向62尺分割成10尺(厨房后院)-29尺(房舍)-23尺(主庭院)。也就是说,在一个类似九宫格的空间构架下,借着房舍和围墙之间的彼此界定,形成以房舍为中央的五个主要空间,而东西向为对称分割,南北向则否,因此房舍位置并非在基地正中央而是偏北,让位于南向的主庭院其南北向深度(23尺)与房舍(29尺)几乎接近,尤其当我们考虑到,房舍南缘唯一半户外廊,深度恰为3尺,此中介性空间也可视为主庭院之一部份,如此,则主庭院深度和房舍深度相同皆为26尺,王大闳设计思虑之细密严谨,由此已可窥见(图二)。 图二 图一 而房舍之空间架构,也以相同于整体配置之手法,因此最后形成一种“格中有格”的空间分割。如前述,房舍为宽28尺深29尺之近正方形,除开南缘3尺半户外廊之外,所有空间以2尺为单元模矩来布设分区。分区方式甚为特别,先配置一东西向“中墙”于房舍中央,将房舍分割为南深14尺与北深12尺之两块区域,南区为起居,北区则为服务与寝室空间。而起居区不再有任何墙体分割(图三),但相对地,北区服务与寝室空间则以三道墙体再细分为入口门厅、厨房、浴厕和寝室等四个空间。最后,这五个空间之间维持着高度的连续性,除了浴厕和寝室之间有一悬空双开小门之外,彼此之间不置任何门,让不同的空间区块之间可以自由流通,彼此视觉穿透(图四)。最后,裸露的红砖构成的构造理性,也显示了王大闳对于现代主义物质理性的坚持。 图三 图四 “建国南路自宅”另一层重要的成就,或许在于王大闳拒绝

文档评论(0)

gux2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