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近的新闻评论129
最近的新闻评论129
晒“家丑”才能树公信 2013年05月03日 09:57:39
来源: 人民日报 0【字号:大 中 小】【打印】【纠错】
“不公开处理”、“家丑不外扬”……安徽阜阳农村信用社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工作人员,出现多起替考现象。在根据举报取消4名考生的入围资格后,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和阜阳市农村信用社却始终不对外公开调查处理结果,对同一考场是否有类似行为、考生是否系统内部职工子女等诸多追问,也以“不好调查”、“没有必要”为由不予追究。如此态度,让招考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
平心而论,在“替考事件”浮出水面之前,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曾下大力气完善招考流程。无论是电脑随机排位,还是监考人员“四对证”,无论是省联社派遣巡考,还是面试前留取证据,目标均指向公平、公正。
遗憾的是,主考方并没有沿着“正义的逻辑”走到底。省联社、用人单位、阜阳审计中心、监考学校的责、权、利,从一开始就不明晰,导致“违规替考,举报了才查”,查出来也只是劝退,不处理、不公布。一个看似滴水不漏的考试程序,因为缺少阳光监督,变得破绽百出。一场费时费力的调查,因为放弃了“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努力,令众多公平参考的考生权益仍然面临潜在侵害的风险。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事已至此,主考者仿佛还在云里雾中,显得“颇为困惑”:监考学校不愿承接社会考试,一旦开考,各种要求网开一面的“条子”纷至沓来;省联社不愿组织统考,虽三令五申考试纪律,仍难免有“漏网之鱼”。殊不知,困惑之余,放弃的是责任;推诿之下,留下的是难题。
困惑不是难解的方程。因为程序正义难以为继,更应该寻求外部力量的制衡,而这种制衡,恰恰来自公开。招考的过程公开了,责任便明确下来,就不会出现“实名举报方查办”;处理的过程见光了,问责便有了头绪,就不会容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公开是赢得信任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农村信用社更应保持清醒。从现实需要来看,安徽正在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力争在3年内将所有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打造一批金融“小老虎”。如果不痛下决心、揪出招考中的“李鬼”,如何取信于众?如果不能公开真相、追究责任,又如何为全面改革开山辟路?(马跃峰)
大学精神承载家国梦 2013年05月03日 09:57:39
来源: 人民日报 0【字号:大 中 小】【打印】【纠错】
我在大学已工作12年。大学,承载着我作为一名教师最朴素的梦想——个体之梦和家国之梦。在我心中,大学是探索知识真理、塑造独立人格的地方,须以开放、理性、批判的姿态,对国家、民族面临的各种问题作出严肃回应;大学须保持某种距离感与纯粹性,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阵地。在我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思潮如何激荡,大学都应是精神家园和一方净土。
在大学里,职称问题像一座难以绕过的高山,横亘在许多大学老师面前。作为其中一员,我深知职称评定的困境,亲眼目睹许多教师同行尤其是青年教师群体生存的艰辛。很多人在学术上非常有潜力,却因职称、课题和各种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命运发生了转变。有的人刚博士毕业不久就面临巨大压力,有的人怨天尤人郁郁不得志,也有人则干脆放弃学术理想。林林总总,都映照出大学精神的迷失。
2012年4月,某大学一位副教授因没评上教授职称,推打一名女评审,引发公众对高校职称评审状况的关注。紧接着,湖南曝出职称评委在宾馆“开房收钱”的丑闻,经查实,相关人员的评审资格被终止。这两起事件让我深受触动,开始反思现行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有感于评职称之难,以及职称对教学的干扰,我决定尝试甘做终身副教授,不再纠结于职称烦恼。自从做出这个决定之后,由于心思意念不再寄望于外在的成果奖项和既有评价标准,反而使自己获得了某种独立、轻松的状态。我去做自己喜欢的教学和科研,与年轻学生一起读书、平等交流,自己钟爱的教师生活愈加快乐。我并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只不过,相比于那些名誉、头衔及其附加的利益而言,我更愿意面对生命的真实,更珍惜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伦理。我为自己是大学教师而自豪,而我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作为一名教师,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和不学无术的谎言,浪费了学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如果知识分子不再敬畏知识、无法以学术为业,假设教师不再热爱教学、关心学生,那么大学精神也将崩塌,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缺乏对理想的坚守,我们将变得脆弱。说到底,我不参评教授的选择,只是个人的一种纠偏行动。我的选择不会影响、取代其他教师的选择,我也不否认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但是,当这套标准催生了浮华的学术风气,助长了学术垃圾的生产,进而带来从业者的人格堕落,我们就必须有所反思和警醒。学术研究具有自身的价值和规律,不能仅仅成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才是大学应有的本原面貌。如果大学缺乏独立思想和多元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