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张荣
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
及其地学价值
(甘肃平凉第四中学 平凉 744000)
摘要: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众多,有西北公园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遗迹,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等地质现象典型清晰,这些地质遗迹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学观赏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地学价值。
关键词:平凉 地质公园 地学价值
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它的建立基础在于引人入胜的地质景观,寓教于游的科学内涵,脍炙人口的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的社会风俗。地质公园既是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和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而地质遗迹则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本文对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遗迹做一介绍,并对其地学价值进行探讨。
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1km处。东起太统山的二道沟、花炮岭和泾河地区的柳树沟,西至宁夏的泾源县县界,南达大阴山、十万沟,北至大象山,总面积84km2。园内奇峰卓立、怪石遍布、洞窍玲珑、山泉众多,集北雄南秀于一身,融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区内发现有三叶虫、笔石等古生物化石,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2004年1月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区域地质背景
崆峒山位于祁连褶皱带东缘,鄂尔多斯盆地西侧,贺兰褶皱带的南段,区内未见岩浆活动的痕迹,是一个较稳定的区块。
区内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组成,褶皱轴和冲断面走向近SN或NNW向,构成南北向分布的贺兰褶皱带地质构造格局,表现为三条互为平行的由一系列走向SN或北偏西的褶皱和冲断面组成的复式背斜,在店洼——太统山——大台子复背斜和小黄卯山——三关口——沙南复背斜之间,形成古城——崆峒山——宋庄复向斜槽地,地貌上属于贺兰褶皱带南部雄峻高峰与凹陷沟谷相间地貌。
崆峒山在奥陶纪晚期,遭受东西向挤压,开始褶皱隆起,形成贺兰褶皱带雏形,缺失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期间地壳发生多次颤动性升降,几度出现沉积间断,在奥陶纪古地形风化面上不整合沉积有石炭系、二叠系陆相含有煤碎屑建造以及其后相继生成的三叠系、白垩系巨层厚层陆相碎层沉积建造。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古地理表现为内陆盆地,沉积了一套巨厚层陆相粗碎屑沉积,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强烈,每一个沉积旋回颜色为紫红色——灰绿色——灰色——紫红色,说明气候由干热转为温湿又转为干热,从氧化环境到还原环境又变为氧化环境。白垩纪早起为山地,到中期本区大幅度下沉,形成了快速堆积的山前盆地,接受了巨厚的砾岩、砂砾岩山麓相沉积,晚期地壳云顶趋于平静,接受了以湖相为主的泥岩、泥页岩等。属于一种还原环境下的细碎屑岩沉积。末期,盆地抬升,湖水由南向北和西北向退出,结束了盆地的地质历程。
崆峒山为太统山复式背斜的西南山麓,受强烈的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地层特别是白垩系发生一系列的断裂和褶皱,派生节理十分发育,主要的5组节理构成“X”节理组合,将岩体切割成不同的块体,形成陡壁悬崖,为地质遗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出露的不同时代的地层岩性差异较大,软硬相间,砾岩成分多为石灰岩,胶结不均匀,使延时抗分化能力和抗溶蚀能力差别较大,为地质遗迹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崆峒山白垩系砂岩、砂砾岩构造裂隙、节理十分发育,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众多的峰林、石柱等丹霞地貌景观;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形成了砂泥岩中不同色调的平行层理,成为独特的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崆峒山分布着诸多的峰林石柱、陡壁悬崖,在降水、风化等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崩塌,巨大的岩体堆砌在一起,形成堆积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及地学价值
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以丹霞地貌为主,分布范围达20多平方公里,规模宏大且集中连片,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罕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观,各种地貌要素齐全,微地貌景观丰富多样,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等地质现象典型清晰,地层沉积韵律特征明显,有丰富的延长群和六盘山植物化石群,是研究中生代沉积、古地理、古气候、丹霞地貌形成与演化的绝佳科学研究场所,也是展示海陆变迁、褶皱隆起、沉积建造等地学内容的科普基地。
1923年,著名的地质学家袁复礼先生在太统山发现了含笔石的页岩层,并命名为“平凉页岩”。后来地质工作者在详测这一带剖面时,将“平凉页岩”作为一个地方性地层单位改称为“平凉组”,可与国内外相应地层对比,并作为划分奥陶纪地层的依据。产于太统山奥陶系页岩中的笔石化石,经地质学家研究划分出圆滑笔石及纤维笔石两个带,以正笔石目为主,有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