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摩擦与耐磨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材料摩擦与耐磨性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摩擦与耐磨性课程设计 课程编号:103809 学 号:专 业学生姓名:教师: 教授2014年月 图1 复合涂层 聚脲柔性减阻涂层与传统的硅胶、PVC、聚氨酯、丙烯酸等减阻涂层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耐冲击,附着力好 2密度与水基本相同 3模量低,阻尼小 4涂层致密, 不透水 二、应用 聚脲材料除了自身具有良好的防水和耐介质性能,能耐受苛刻环境的考验,更重要的是涂层的模量可在很宽的范围内自由调节[9],相对于传统的硅胶、PVC、乳胶、丙烯酸等材料,聚脲能够更容易地制备出不同模量的基料,因此,在减阻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面舰艇:水的摩擦阻力是影响水面舰艇航速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在船体外壁水线以下部位涂敷一层减阻涂料[10],可有效地减少航行阻力,提高航速,从而提高战斗力。减阻涂料还可用于各类民用船舶,既提高了航速又降低动力消耗,在体育比赛的赛艇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2鱼雷:减阻涂层在鱼雷等水中兵器中最可能率先应用,如美国的仿生学家制造出了一种厚度2.5mm柔性人造海豚皮粘于鱼雷表面,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有明显的减阻作用。 3新型潜艇:未来的新型潜艇必须降低声学目标强度,除了对艇型横断面设计、低噪声推进器、浮筏减振、消声瓦吸声等措施进行研究外,有必要在艇体表面采用减阻技术,提高航速[11]。减阻涂层的另一个作用是减少水流入射到壳壁上的脉动压力,从而降低潜艇的辐射噪声,提高其隐蔽性。 三、原理及制备 (一)原理 柔性面一般为薄的弹性涂层或一层不渗透的薄膜,其减阻增推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改变了附面层内湍流结构,其减阻机理不同于一般的涂料。柔性利用的是弹性涂层能抑制和吸收压力脉动,尽可能延迟层流边界层向湍流边界层的转捩,导致层流边界层的增厚,维持层流边界层流动。从而利用层流边界层固有的低摩擦性能,达到减阻的目的。 柔性面另有一种独特的作用是降低潜艇辐射的噪声。柔性面使边界层产生同步波动,使边界层的波动频率、波速、振幅分别与柔性表面的参数相等。在这种情况下,脉动力和阻力可减小,从而减小牛顿剪切应力,阻滞层流边界层向湍流边界层的转捩,有效地减弱湍流猝发时的脉冲力对壁面作用的强度,从而导致噪声的降低 (二)制备 国外报道有两种方法生成柔性面,一种是配制成胶液涂在基材上,一种是直接制成柔性面。设计柔性面减阻材料要满足四个条件[12] 1剪切模量G应与水动压力同量级; 2密度与水接近; 3小阻尼(即很小的柔面耗散); 4不透水。这意味着需要合成一种高柔软、低阻尼(低损耗性)低模量的弹性 树脂基料,而且涂层还应具有优良的力学和耐海水性能; 在聚脲材料中有两种不同的配方体系,即脂肪族和芳香族。脂肪族聚脲A组分是由软段端氨基聚醚和硬段异氰酸酯(反应活性很低的TMXDI和IPDI)合成的预聚体;B组分主要由端氨基聚醚和脂肪胺类扩链剂(例如:D-230,IPDA,efflinkTM745)助剂、填料等组成。脂肪族聚脲使用的主要原材料见表1 表1 脂肪族合成材料 芳香族聚脲的A组分由软段羟基聚醚和硬段异氰酸酯(反应活性很高的MDI)合成; B组分主要由端氨基聚醚和液体胺类扩链剂(例如:DETDA,DMTDA)助剂、填料等组成。芳香族聚脲使用的主要原材料见表2 表2 芳香族合成材料 由于芳香族异氰酸酯如MDI及其衍生物同端氨基聚醚的反应活性很高,半预聚物合成时只能在很低的温度下进行,并且对氨基聚醚的加入方式(滴加)和分散措施也要求很高,所得到的预聚物粘度大、贮存稳定性差,故很少采用该方法。 常用合成配方: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氧化丙烯醚多元醇,聚四氢呋喃,低不饱和度聚氧化丙烯醚多元醇,端氨基聚氧化丙烯醚,胺类扩链剂:二乙基甲苯二胺,稀释剂:碳酸丙烯酯,助剂:着色剂,流平剂,消泡剂,防沉降剂,偶联剂,具体含量见表3 表3 常用合成配方 实验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合成聚氨酯半预聚体,将计量的低聚物多元醇加入到配有搅拌器、温度计、真空系统和电加热套的三口反应烧瓶中,升温至100~140℃,高真空度下脱水1~2h,直至水含量低于0.05%,然后冷却至40~60℃,解除真空;将脱水后的低聚物多元醇加入到过量的二异氰酸酯中(组成见表3-1),反应放热,体系自然升温30~40min后,缓慢加热到80℃±5℃,保温反应2~3h,取样测定预聚物中-NCO端基含量(二正丁胺法)当与设计值基本相符后,将预聚物置于密闭容器中,脱气充氮待用。第二步制备B组分,根据聚氨酯半预聚体中的异氰酸根含量,将端氨基聚醚、胺类扩链剂、助剂、颜料浆按比例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一小时,使之完全混合均匀,出料,密闭保存。第三步,使用高温高压混合设备将A、B两组分混合后喷涂在涂有脱膜剂的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