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硬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物性肝硬化

药物性肝硬化 用药过程中导致的肝脏损害,可致药物性肝硬化。药物可引起几种类型的肝硬化:①大结节性或坏死后肝硬化,通常是由药物性慢性活动性肝炎或亚急性肝坏死发展而来。②伴有脂肪变性的肝硬化,形态学上为小结节或大结节性。③胆汁性肝硬化。④淤血性肝硬化,由肝静脉或肝内小静脉闭塞(如6-巯基嘌呤)引起。 目录 1 病因2 临床表现3 检查4 诊断5 鉴别诊断6 并发症7 治疗8 预防 病因 能引起不同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约200种以上,其中有非类固醇解热镇痛药物如醋氨酚、肌松药、麻醉药、抗惊厥药、抗生素、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抗癌药和免疫抑制药、激素类药、口服降糖药、抗甲状腺素药、H2-受体阻滞剂、精神病治疗药等等。据统计,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约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 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硬化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小结节性或坏死性肝硬化 通常是由重度慢性药物性肝炎或亚急性药物性肝坏死发展而来。 2.伴有脂肪变性的肝硬化 形态学上为小结节或大结节性主要原因是甲氨蝶呤和无机砷。 3.胆汁性肝硬化 氯丙嗪、磺胺药、卡马西平等可引起急性肝内淤胆外,还可引起慢性肝内瘀胆,临床上有瘙痒、长期黄疸、皮肤黄染、脾肿大、大便色浅、出血倾向和脂肪泻等。 4.淤血性肝硬化 继发于肝静脉或肝内或肝内小静脉闭塞。当出现药物性肝硬化时,患者往往有以下症状表现: 多数为缓慢起病,亦可呈急性起病(但病理表现上仍为慢性炎症)。症状为乏力、厌食、上腹不适、肝区痛、黄疸、尿色深等。肝脾肿大常见,可有肝掌或蜘蛛痣。多数同时伴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皮肤黏膜病变、闭经、多毛、痤疮等。少数可找到LE细胞。如并发亚急性肝坏死,可出现黄疸加深、明显厌食、恶心、呕吐、出血倾向、腹水、少尿、肝浊音界缩小、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也可并发门脉高压症、腹水等。 检查 用腹部B超检查、核磁共振(CT)进行初步诊断,行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以明确诊断。 诊断 1.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史 特别是能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药物,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醋氨酚,阿司匹林,胺碘酮,磺胺药等,个别药物呈隐匿性进展直至肝硬化,如氨甲喋呤。 2.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如门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 3.肝穿刺活检 证实为肝硬化。 4.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 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阴性。除外心源性肝硬化等。 鉴别诊断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相鉴别,例如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阴性、外心源性肝硬化等。 并发症 其并发症多为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 治疗 1.立即停用相关或可疑药物。 2.加强营养 如高蛋白、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 3.保肝药物 如肝泰乐等。 4.对症治疗 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应做相应治疗。 预防 药物性肝硬化,重点在于预防,预防早期的药物性损伤,如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定肝功能,对已经存在的肝病或肾病患者,更应监测用药期间的肝功能变化。对一度有药物性肝损害史者,应避免再度使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对于药物性慢性活动肝炎或肝纤维化,应及早应用抗纤维化药物。另外,根据药物的致肝损伤机制,可选择针对性药物与治疗药物合同,以预防肝损伤的发生,如甲吡丙酮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活性,乙酰半胱氨酸可促进GSH合成,乙酰水杨酸可减低钙离子浓度等。 药物性肝硬化点击认领 用药过程中导致的肝脏损害可致药物性肝硬化。 目录1概述2病因学3发病机理4病理改变5临床表现6诊断7治疗措施8治疗原则 9生活禁忌10检查11治疗方法12注意问题13致病药物14影响因素15症状16预防 17肝硬化转氨酶...18用药原则19用药注意事项20饮食原则21饮食调护方法22肝硬化的调理23肝硬化康复的...24早期肝硬化如...25预防肝硬化出...26药物性肝硬化...27药物性肝硬化...药物性肝硬化 - 概述 药物性肝硬化 药物性肝硬化图册 用药过程中导致的肝脏损害可致药物性肝硬化。随着新药不断出现,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已逾万种,其中大多数药物需经肝脏代谢,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亦日趋增加。据文献报道,能引起黄疽的药物就有200余种,多方面产生肝损害的药物还要多。据统计,主要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有以下几类;抗生素类;解热镇痛剂类;抗结核药类;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药;麻醉药品;代谢性疾病治疗药;激素类药及其它。上述药物分别占药物性肝损害的24%一26%、5%~19%、8%~13%、9%~11%、5%~6%、6%一11%。 药物性肝硬化 - 病因学 能引起不同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约200种以上,其中有非类固醇解热镇痛药物如醋氨酚、肌松药、麻醉药、抗惊厥药、抗生素、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