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 “蕉癌”风波.docVIP

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 “蕉癌”风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 “蕉癌”风波

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 “蕉癌”风波 作者:董天策 张任青子 何裕华 2007年4月7日,国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蕉癌”风波做了调查分析。4月8日,自3月下旬以来一度十分低迷的海南香蕉价格,开始从跌破成本价的每公斤0.24-0.30元回升到0.9元。4月9日,收购价有的达到每公斤1.6元。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蕉癌”风波得以逐渐平息。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蕉癌”风波?相当普遍的看法是归咎于新闻媒体,而且指名道姓地批评,是广州《信息时报》的报道导致“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进而使海南香蕉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笔者认真查阅了有关报道,以为《信息时报》的报道对于这个事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完全把板子打在媒体身上也不妥当,必须全面分析“蕉癌”风波的来龙去脉,深入阐明有关方面的责任,以作前车之鉴。 煽情报道:“蕉癌”风波的直接诱因 翻检《信息时报》的有关报道,会发现其对广州香蕉感染枯萎病(即巴拿马病,俗称“蕉癌”)的报道并非凭空捏造,也不存在报道失实。然而,整个报道却存在着煽情、夸张、失衡、不严谨等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 媒体的煽情报道,首先体现在版面及标题处理上。3月13日,《信息时报》推出广州香蕉感染“蕉癌”的重头报道。头版是导读,头条标题“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分三行排列,并配发香蕉林染病的照片,十分醒目。具体内容在A2-A3以跨版方式推出:主标题“‘巴拿马病’蔓延广州三成香蕉遭毁”以跨版通栏方式打出,副标题又称“这种致命的‘香蕉癌症’正在快速扩大感染面积,广州人几年后或吃不到本地香蕉”。A2版还配发两张染病香蕉林的照片,主打照片位于版心,占据了整个版面1/2强,极具视觉冲击力。加上标题制作突出了“蕉癌”、“灭绝”、“致命”等让人敏感和不安的“黑色词汇”,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在快速读报,只浏览新闻标题或简单翻阅报纸内容的情况下,读者捕捉到的信息很可能就是“香蕉致癌”! 其次,内文措辞充满了夸张性。“昔日万亩蕉林今日全无踪影”、“幸存香蕉树几年内将枯亡”、“封锁不及时病毒四处蔓延”、“蕉农为操旧业背井离乡”等小标题十分夸张,正文又继续以“枯亡”、“病毒蔓延”、“蕉癌”、“香蕉世界的SARS”等词语制造煽情效果,着重渲染了香蕉感染巴拿马病的严重性和恐怖性,报道因此而失去平衡。事实上,巴拿马病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受到重视,总体上已得到有效控制。尽管记者在A03版以链接、边栏的形式补充了《巴拿马病堪称香蕉癌症多个国家地区深受毒害》、《专家正研究抗病毒品种》两篇文章,但报道却没有说清楚巴拿马病毒是否会影响人类,也未表明成熟的香蕉是否带“毒”,从而使整个报道很容易导致读者产生恐慌心理。 第三,长达2500字的报道中只出现了三个权威的消息源,分别是“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绍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以及“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员梁高峰”。巴拿马病的成因、现状影响、解决方法等仅由三人分别讲述,每一环节只有一名专家发言,其中1/3至关重要的消息源还是匿名的。而记者的转述,更存在着不够准确的地方。譬如说,“由于病毒本身的破坏力和当时农民认识不足、政府缺乏经验反应较慢,错过了最佳挽救时机”,“发病中心很快扩散,到最后不能收拾”。诸如此类的表述,不仅有欠严谨,而且势必反过来加重报道的煽情性与夸张性,加剧报道的失衡。 或许是意识到报道存在的问题,《信息时报》3月14日在A7版刊发了题为《市民不会吃到染“癌”香蕉》的追踪报道,试图补救13日报道的失衡。遗憾的是,这篇报道对有关问题的澄清仍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蕉癌”与人体癌症之间有无关系等重要问题的阐述,显得力度不够。文章更为突出的内容,反倒是巴拿马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难以防御性和不可治愈性。其小标题 “全国主要产区都发现该病”、“蕉农无意中成为传播渠道”,就十分明显地透露这样的信息。因此,这个报道的澄清力度还不及对巴拿马病危机程度的强调,无疑会加剧读者的恐慌心理。亡羊补牢不成,反倒推波助澜,扩大了事态的不良影响。 食品安全隐患:“蕉癌”风波的现实环境 由此可见,正是媒体的煽情报道直接诱发了“蕉癌”风波,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回避的。然而,完全归咎于媒体的报道,理由也是不够充分的。据报道,海南省澄迈县热带水果协会会长李隆基就曾认为,无论是“香蕉癌症”还是“毒”水果,这两篇报道本身没有错,只是被消费者误会成市场上销售的香蕉有“毒”。人民网海南视窗特约评论员也指出:“《信息时报》3月13日的报道只是说了广东三成香蕉沾染巴拿马病毒,从头到尾并没有涉及海南。按照常理,广东的香蕉应该更是遭遇灭顶之灾,相对来说,这对海南的香蕉是一个机遇。可是,怎

文档评论(0)

saa9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