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国浪漫文学概念辨析冯亚玲
德国浪漫文学概念辨析【英文标题】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German Romantic Literature FENG Ya-lin【作 者】冯亚琳【作者简介】四川外语学院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 冯亚琳,女,陕西西安人,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德 语文学研究。【内容提要】针对有关西方浪漫主义学术讨论中概念泛用的问题,试图将“浪漫”暂且从其两百年 历史的重负之下解脱出来,考察这一概念在德国浪漫诗人那里所具有的美学旨趣和意义 ,认识它作为一个纯美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分析德国浪漫文学与传统文学之 间的关系来探询前者的自我理解与定位。结论是:德国浪漫文学的自我定位过程实际上 是一种不断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而德国浪漫诗人所找到的既有中世纪本民族的文学传 统,也有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学榜样。【英文摘要】This paper,considering the confused reference of the concept of Remanticism in German literature used in western academic discussions,attempts to disentangle“Romance”from its heavy burden of over two centuries and examines its aesthetic objective and meaning in German Romantic poetsview so as to understand its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as a pure aesthetic concept.Meanwhile,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rman Romantic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this paper aims to probe the formers self-understanding and self-orientation.It concludes that the process of self-orientation of German Romantic literature is in fact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seeking for spiritual homestead,while what the German Romantic poets have found contains not only the literature tradition of their own folk in the medieval ages,but examples for European literature,even the world literature.【关 键 词】德国浪漫文学/概念/定位 German Romantic literature/concept/orientation【正 文】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 2004 03-0003-04 要想在概念上明确界定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即使不是异想 天开,那也是一件几乎难以圆满完成的任务。因为且不论这场曾席卷整个欧洲、此起彼 伏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的文化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各国浪漫主义 运动之间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浪漫主义思潮在哲学、心理学、政治和 社会学等领域里带来的种种后果以及针对“浪漫主义”的各种争议,单是在德国,浪漫 主义思潮就从来不曾以一个统一的面孔示人。这里不仅有早期与晚期“浪漫派”之间巨 大的差别,更有这一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历史的和流变的内涵。换言之,正是由于“浪漫 主义”思潮是欧洲新时代开始的产物,它体现的是社会转型时期人的情感类型和思维模 式的转变,它就不可能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且能概而论之的概念。另外,严格地讲 ,甚至“浪漫主义”这一在国内学界被广泛采用的概念也并不完全符合“Romantik” 浪漫 的原意;至于德国的“浪漫派”,则更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概念,当年先后聚 集在耶拿、柏林和海德堡的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从未自立为派,也并未这样称呼过自己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浪漫派”这一称谓与其说是施莱格尔们的自我定义,毋宁说 这是包括海涅在内的反对派和批评者对与浪漫文学有关的作家们讽刺性、批评性的指称 [1] P12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