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域建筑
2、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与近况 3、何镜堂与齐康的地域建筑作品 4、总结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Logo Logo 谈当代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 ——以何镜堂与齐康的地域建筑作品为例 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 目 录 1 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与近况 2 何镜堂与齐康的地域建筑作品 3 总结 4 1、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 “地域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20、30 年代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乡土建筑实践。其后,弗兰姆普顿发展了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批判的地区主义”。时至今日,地区主义又衍生出基于绿色或生态设计的“新地域主义”,以及向全球化妥协的所谓“开放的地区主义”。 2.1 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产生 1927-1937 年间,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上主 要着眼于对传统建筑“固有形式”的提取和继承, 把延续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作为体现、发扬国家 和民族精神的方式和途径。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 作品有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图1)、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图2)、陆谦受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图3)等。 图1 南京中山陵 图2 南京中央医院 图3 上海中国银行 2.2 乡土建筑的自发追求 50-70年代,出现了一股将民居、园林、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等相结合的复古潮流。建筑师们在没有受到明显的风格影响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技术和文化条件的建筑形式。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夏昌世设计的广州鼎湖山教工休养所。 2.3 新世纪对地域建筑的解读 80 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乡土主义与符号学理图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不断杂交各地乡土建筑的外在符号或片段,其追求地方特色的努力反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建筑中地域特色的丧失,造成了新的千篇一律。进入 21世纪以后,中国建筑地域性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尝试向建筑本体的回归。 3.1 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 齐康认为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地区,乃至地域中建造,所以就地区而言,某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传承、转化、创新是其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 何镜堂则认为建筑的核心是使用和精神的结合。他认为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他提出了建筑创作要有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3.2 建筑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何镜堂——“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何镜堂做了大量校园规划及设计,岭南派风格在这些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图4)设计不但从遮阳棚架等技术手段巧妙地解决了隔热和通风问题,而且整个设计融合了校内的整体环境,与校园的整体文化和谐一致。 图4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 浙江大学新校区(图5)的校园中心,形成蜿蜒的“曲水流觞”生态带,传达出婉约的江南意蕴,体现了现代化、园林化与生态化的和谐融合,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学术空间。南越王博物馆(图6)造型简练雄浑,尤其在选材方面的地方特征的推敲,使地区的差异性作为主题风格表现构成的一部分。 图5 浙江大学新校区 图6 南越王博物馆 2010世博会中国馆(图7、图8)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屋架与斗拱造型的抽象提炼,并运用现代构成手法生成一个层层悬挑的立体造型体系。 图8 2010世博会中国馆 图7 2010世博会中国馆 齐康的代表作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图9)。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先后获得“中国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奖”和“中国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十佳”等殊荣。 纪念馆已非单纯地从建筑形式上体现地域特色,而是将建筑中的地域性通过材质的运用、空间的转折变化以及细节的处理上升到了某种精神层面,引起观者的强大共鸣。 图9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河南省博物馆(图10)占地 10 万 m2,建筑面院内陈列面积 7.8 万 m2,是一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 整个馆区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筑形式新颖别致,巨大斜柱支撑主馆,直指蓝天,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 图10 河南省博物馆 武夷山庄(图11、图12)以独特的风格与环境融为一体,曲径回廊,浅滩流水,人工与自然模糊交融,是“新乡土主义”的经典代表作。 图11 武夷山庄 图12 武夷山庄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一大批境外事务所的“大手笔”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与“超前化”。在这种背景下,传承、延续与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更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何镜堂与齐康是受人仰慕的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特色地域建筑的孜孜探求。这种自发的地域情结值得国内每一位相关从业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