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饵料生物学精编.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生态分布和意义 1.生态分布 桡足类不论是在海洋、淡水或是咸淡水中均有分布,但绝大多数都生活于海洋中。典型的海洋桡足类只栖息在一定的分布区内,属嗜盐性种,如角锚哲水蚤、瘦真哲水蚤等适应于外海高盐水域,为大洋性种类。 半咸水中的桡足类,根据水域中盐度的不同,有不同的种类组成,它们能耐受较大的盐度变化,属广盐性种,如胸刺水蚤、唇角水蚤。 在内陆半咸水湖中栖息的种类,如咸水北镖水蚤等,它们只分布在半咸水中,为沙漠、草原半咸水的嗜盐种。 淡水种类比海洋要少得多。无论静水或流水中都有桡足类分布。河流等流水水域桡足类数量十分贫乏;湖泊、池塘等静水水域,特别是富营养型水体数量十分丰富。在井水、泉水、岩洞等地下水中,甚至苔藓植物丛等有时也有它们的踪迹,如毛饰拟剑水蚤生活于地下水中,能在完全无光的环境中生活。 桡足类在水层中呈现垂直分布,可分为三类: 一是上层种类,如海洋中的小型拟哲水蚤、淡水中的中剑水蚤等,分布于水的上层,上下垂直移动的幅度不大。 二为深水种类,如拟真刺水蚤等分布于深层,甚至幼体也很少到上层。 三是季节垂直移动的种类,如纺锤哲水蚤,因季节不同而分布于不同的水层,在夏季,成体分布于很深的下层,到冬季则移至接近于上层。 绝大多数自由生活的种类,都有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黑夜上升到上层生活,在日出前即开始下降到下层生活。这种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在海洋中的纺锤哲水蚤和湖泊中的中剑水蚤都颇为明显。移栖的幅度,纺锤哲水蚤可达300~400 m。 2.摄食 桡足类的摄食方式有三种: 1.滤食性 以细菌、微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腐屑为食。 以第二触角、大颚与第一小颚的协调完成滤食活动。 此类桡足类很多,如拟哲水蚤、伪镖水蚤、纺锤水蚤等大多数种类。 2.捕食性 捕食各种小型动物及卵,如寡毛类、摇蚊幼虫、其它桡足类和 鱼苗等等。 用强壮而生有粗长刚毛的第二小颚和颚足捕捉食物,大颚的功能只是 用来撕碎食物。 营捕食性的桡足类有剑水蚤目的多数种类和一小部分哲水蚤目的种类。 3.杂食性 兼有滤食和捕食两种食性,第二小颚基部成为滤器,其远端则 适于捕食活动,如小剑水蚤。 3.休眠 栖息在小型水域中的桡足类,能以休眠状态渡过水域干旱、冰冻等不良环境。 以桡足幼体成体休眠的种类更为普遍。如常见的剑水蚤、真剑水蚤、中剑水蚤、大剑水蚤等属,在春夏之交或秋季开始夏眠或冬眠。 休眠期间,通常身体藏在一个包囊中,由特殊的分泌物粘住一些泥块或植物碎片组成;有的剑水蚤的成熟雌体带着卵囊,一起形成包囊休眠。 但是目前为止,还未见无节幼体进行冬眠。 也有不形成孢囊,如英勇剑水蚤的第四期桡足幼体直接进行夏眠,广布中剑水蚤的第五期桡足幼体在水域底部的淤泥中越冬。 这些休眠的桡足幼体数量可多达每平方米底泥内数百个至一万多个,因此一旦注水,不久即可培养出桡足类来。 4.经济意义 桡足类是各种经济鱼类,如鳙、鲱、鲐和各种幼鱼、须鲸类的重要饵料。如欧洲北海鲱的产量与桡足类,尤其是哲水蚤的数量与分布密切相关。 有些鱼类专门捕食桡足类,所以桡足类的分布可作为寻找渔场的标志。 有些桡足类的产量很大,如挪威沿海水域直接捕捞飞马哲水蚤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国福建、江苏一带也捕捞沿岸的桡足类直接或冷冻后作为大黄鱼等经济动物育苗时幼体的饵料。目前新兴的浮游生物渔业正日益引起各国水产工作者的重视。 某些桡足类与海流密切相关,因而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标生物。 有些桡足类,如台湾温剑水蚤常侵袭鱼卵、鱼苗,咬伤或咬死大量的仔、稚鱼,对鱼类的孵化和幼鱼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危害,影响渔业生产。 一些剑水蚤和镖水蚤是人和家畜如吸虫、绦虫、线虫的中间宿主。使这些寄生虫得以完成其生活史并传播疾病,有害于人类和家畜的身体健康。 由于桡足类在海洋食物网和生态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又是鱼、虾、蟹类人工育苗阶段的优质活饵料源,因此,桡足类的培养和研究深受各国学者的重视。 桡足类培养的最早报道,是1910年Allen和Nelson对飞马哲水蚤的培养。1960年以后才陆续有较多的种被培养。 20世纪70年代,已培养成功的桡足类达40多种。 我国已培养实验成功的种类主要有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bia、日本虎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和尖额真猛水蚤Euterpe acutifrons等。 到目前为止,真正能进行生产性大量培养的桡足类主要也就是广生态型的猛水蚤。 复习思考题: 1. 解释: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2.试述桡足类的主要特征。 3.桡足类通常以什么方式繁殖? 4.桡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贪玩蓝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