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人不应看重“入土为安”.doc
国人不应看重“入土为安”
传统认为只要我们厚待祖先,祖先也会厚待我们,所以看重入土为安。这一传统并非一朝一夕转变,随着日后绿色环保的丧葬方式必将成为主流,入土为安也将成为特定的“历史名词”。
春节刚过不久,从故乡返城的人们,可能或多或少会谈及祭祖。在一些农村,有的乡人会在大年初一,提着香火、蜡烛、祭肉、果品来到坟头,祭告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的灵魂。
事实上,在农村,这一祭祖的习俗根植于人们的丧葬方式――土葬。但土葬带来的弊端已众所周知。前不久,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意见提出“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葬式”,“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这些方式目前在一些城市得到推行,但在广大的农村以及县城,由于传统的丧葬观念作祟,人们对树葬、海葬的接受,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一传统丧葬观便是“入土为安”,将来政策推行过程中,观念层面的阻力,可能正好来自这一意识。
一、中国人热衷的土葬习俗有很深的思想根源
1.“入土”是为了安置归来的灵魂
“隆丧厚葬,香火永继”这个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候人们相信“灵魂不灭”,逐渐开始重视“死”后的事情。不少贵族选择直接用奴隶陪葬――古代的“人殉”。 清末光绪帝出殡场面
活人都给直接埋了,其他陪葬物品自然不会少,而且随着死者的身份高低拉开了差距。 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就一口气出土了各种器物近两千件,而且类型格外齐全,几乎包含了以往殷墟出土的所有器物类型。奢华的陪葬,也是因为墓主身份特殊――她是武丁王的法定老婆。
人们之所以选择入土为安和厚葬,都是因为相信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而死者身份高贵,以当时眼光来看,哪怕到另一个世界也值得拥有更尊贵的生活品质。去到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就是“土”,它既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中介,也是逝者灵魂的安居之所。
将这份传统固化绵延下来的则是进一步演化出来的“礼”。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樊迟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一直推崇的礼便是“上一辈人”的周礼。周朝的丧葬习惯却是受到殷商先人的影响,宗教观上倾向于尊祖,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强调厚葬。《周颂》曰:“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有了“礼”的传统,那后来各朝代就都得有所体现了。从人死亡到入土,整个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还进一步划分出了殓、殡、葬三大步,每一步中间又分化出了N个小步骤。不但流程烦琐,不同时期的政权还制定了相关规定,确定了不同人死后丧葬事务的规格。墓要多大,陪葬多少……成功保证了当时所有人都死得有法可依。
2.不“入土”,不厚葬就“不孝顺”
重视厚葬的另一重要方面便是“尽孝”,儒家孝道观长期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换句话说,在数千年的传统中,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安葬自己家的先人,便是不孝。那么就算在古代,人们想尝试一下树葬、海葬都会被周围的人瞧不起:你看看,那家孩子真不孝。
除了整体社会氛围传承下来的厚葬习俗之外,大家也普遍相信厚葬先人对活着的人有好处,这个想法简单概括就是:你好好尊重你的祖先,那么你祖先会保佑你的。中国“入土为安”的厚葬习俗中一直有很强的功利性质。
相比之下,西方也有“灵魂不灭”的观点,但并不认为先人灵魂会再回来,而是认为他们会到另一个地方去享福。所以,他们不少丧葬习俗中的要求是:一定要挑一个距离“另一边”近的地方埋葬。
很多西方人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教堂,所以墓地往往建在教堂附近,甚至不少地方直接将死者埋葬在教堂底下。不论观念如何,至少他们这样客观上控制了成本。毕竟大家挤在一个建筑物的底下更像集体宿舍,我们到专业的墓园里找块地再立碑更像别墅。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并不看重死后的“尽孝”,所以从很早开始,西方就尝试各种新奇的丧葬形式。工作在海上的,咱们直接魂归大海――骨灰撒大海;生活在草原的,咱们就魂归草原――让骨灰在草原的微风中飘散。科技进步之后,大家又研究出了新玩法,比如骨灰直接做成钻石让家人戴在身上,比如骨灰做成珊瑚沉到海里滋养大自然……总之一句话,人家从不觉得孝顺与埋进土里厚葬有关系。
二、高额丧葬成本让“入土为安”观不得不改良
在富有优越感的今人看来,古人的丧葬观是无知而愚昧的。人死之后墓地再大,墓穴再豪华,也仅仅是给了后世盗墓贼和考古工作者更大的工作空间而已。
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厚葬可以带来祖先对自己的荫庇,可这并不影响现代社会丧葬成本的不断升高。成本最高的部分肯定就是墓地本身。在香港上市的福寿园是为数不多以墓葬为主业的上市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