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圣彼得堡: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doc
圣彼得堡: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
以影像的形式占有世界,恰恰是重新体验真实事物的不真实性和遥远性。
芬兰站是旅客进出这座恰好位于涅瓦河畔的城市的五个铁路终点站之一,芬兰站前耸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一个人,他的名字正是这座城市现时的名字。事实上,列宁格勒每一个火车站都有一座这个人的纪念碑,要么是火车站前的一个全身雕像,要么是火车站内的一个巨型半身雕像。但是芬兰站前的纪念碑是独一无二的。重要的不是雕像本身,因为列宁同志仍是以通常的半浪漫风格塑造的,一只手伸入空中,大概是在对群众发表演说;重要的是那个基座。因为列宁同志是站在一辆装甲车顶上发表演说的。雕像是以当今流行于西方的早期构成主义风格塑造而成的;大体上,用石头来雕塑装甲车这个理念,含有某种心理加速、雕塑家有点儿走在时代前面的意味。就我所知,这是全世界仅有的一座为某个站在装甲车上的男人而建的纪念碑。单是这一点,它就是一个新社会的象征了。旧社会总是由马背上的男人来代表。
够相称的是,顺流而下约两英里,在河岸对面,耸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一个自这座城市奠基之日起就以他命名的人:彼得大帝。这座纪念碑无人不知,被称作“青铜骑士”,它的屹立不动仅有它被拍照的次数可以匹比。这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碑,约二十英尺高,是艾蒂安-莫里斯?法尔孔奈最出色的作品,他是由狄德罗和伏尔泰向纪念碑赞助者叶卡捷琳娜大帝推荐的。在从卡累利阿地峡拖来的巨形花岗岩的顶上,高高耸立着彼得大帝,左手驾驭着那匹象征着俄罗斯的后腿直立的骏马,右手伸向北方。由于两人都被用来命名这座城市,这使人不单只想比较他们的纪念碑,而且想比较他们的直接环境。那站在装甲车上的男人左边,是当地党委半古典风格的建筑物和臭名昭著的“十字”――俄罗斯最大的监狱。在他右边,是炮兵学院;而如果你顺着他的手所指的方向望去,你会看到河左岸上的革命后最高建筑物――列宁格勒的克格勃总部。至于那青铜骑士,他右边也有一个军事机构――海军部;然而,他左边却是参议院,现在是国家历史档案馆,他的手则指向河对面那所他建立的大学,后来那个在装甲车顶上的男人曾在那里受过一点教育。
因此,这座有二百七十六年历史的城市,有两个名字,一个本名,一个化名,而总的来说其居民基本上两者都不用。当然,在信封上或身份证上,他们写“列宁格勒”,但在平时谈话中他们宁愿称它为“彼得”。这种名字选择,与他们的政治倾向毫无关系;问题在于“列宁格勒”和“彼得堡”在发音上都有点儿别扭,并且不管怎样,人们总是爱用别号来称呼他们的居住地――那是更大程度的家常化。“列宁”肯定不行,仅就它是那个男人的姓(而且还是化名的姓)而言就已经不合适了;“彼得”则似乎是最自然的选择。首先,这座城市已被这样称呼了两百年了。还有,彼得一世的精神在这里弥漫的程度,依然甚于新时代的味道。此外,由于这个皇帝的真名在俄语中是“彼奥特尔”,因此“彼得”暗示某种外国性,听起来也较协调――因为这座城市有某种明显的外国和疏远气氛:它那些欧洲式建筑,也许还有它的地点本身,也即位于那条流入有敌意的公海的北方之河的三角洲中。换句话说,在一个如此熟悉的世界的边缘。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大陆性的国家;其地块占世界天空的六分之一。在这块土地边缘建造一座城市,甚至更进一步,宣布它是国家首都,这个想法被彼得一世的同代人视为至少是失策的。俄罗斯本身那个子宫般温暖的,且传统得近乎怪癖的,患幽闭恐惧症的世界,在波罗的海的彻骨寒风中发抖。彼得改革的反对之声是令人生畏的,尤其是涅瓦河三角洲的土地实在糟糕。它们是低地和沼泽;而为了在它们上面建设,地面必须加固。附近有大量木材,但没有伐木的志愿者,更别说把木头打进地里了。
但是对这座城市,彼得有他的远见,而且是不止于这座城市的远见:他看到俄罗斯把脸转向世界。在他的时代的脉络里,这意味着西方,而这座城市注定要成为――用当时访问俄罗斯的一位欧洲作家的话说――开向欧洲的窗口。实际上,彼得想要一个大门,并且要它半掩着。与他那些俄国皇帝宝座上的前任和后继者都不同,这个六英尺半高的君主没有患上传统的俄罗斯恶疾――对欧洲的自卑情结。他不想模仿欧洲:他要让俄罗斯成为欧洲,如同他自己是欧洲人,至少部分是欧洲人。自童年起,他的很多亲密朋友和同伴,以及他与之开战的主要敌人,都是欧洲人;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在欧洲工作、旅行,以及实际上生活在那里;后来又频频访问欧洲。对他来说,西方不是未知领域。他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尽管有可怕的酗酒习惯;他把他涉足的每一个国家――包括他自己的国家――都视为只不过是空间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对他来说,地理远比历史真实,而他最珍爱的方向是北方和西方。
总的来说,他爱上空间,尤其是爱上大海。他要俄罗斯有一支海军,于是这个其同代人所称的“木匠沙皇”用自己的双手,以他在荷兰和英国船坞工作时获得的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