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师们的高考:没你想的那么任性.doc
大师们的高考:没你想的那么任性
从罗家伦到钱钟书
有关民国时期的“高考”,被传诵最多的大概是与钱钟书有关的故事。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破格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钟书。为了突出戏剧性,在另外的版本中,钱先生的数学成绩被说成是0分。他自己后来回忆,“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钱钟书并没有说自己数学考了多少分,但他英文、国文是特优,确实是事实,而英文还是满分。主管老师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校长亲阅试卷后立即定夺:此为奇才,破格录取。
拍板录取钱钟书的时候,罗家伦一定想到了自己当年考北大的经历。
1917年,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当时,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也参与了阅卷工作,负责国文阅卷的。他看到一位叫罗家伦的考生,作文写得非常棒,便给了满分。可后来得知,罗家伦虽然国文很厉害,可数学却考了零分,而且其余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怎么办呢?胡适在招生会议上,力主“破格录取”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幸运的是,主持招生会议的校长蔡元培也支持胡适的建议,最后,力排众议将数学考了零分的罗家伦招进北大。
事实证明,蔡元培和胡适的决定是正确的。罗家伦不但成为“五四运动”的得力干将,1928年,还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改组后的国立清华大学首位校长;30年代,罗家伦还做过南京中央大学 (今天南京大学的前身)的校长。钱钟书并不是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特例,1931年,吴晗考清华,数学是不折不扣的零分,但也被录取了。
这样的“故事”或许会让人认为,破格录取是很随便的事,其实并非如此。民国时期,由于其政局不稳,无法保持大学的连续性,而那时的大学,也多处在“青春期”,录取工作也难免随意。1930年,臧克家在青岛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中,数学考了零分,作文也仅仅是三句诗歌,“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就凭这三句诗歌,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将臧克家“破格录取”,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便多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诗人。系主任这么“任性”,这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或许可以作为当初招生制度不规范的一个明证。
张充和:“数学零分入北大”的背后
随着当时大学教育的日益成熟,在招生方面就日益注重程序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事实上,在30年代初北京大学就已经做出规定,单科考零分的,禁止录取。周有光、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被北大“破格录取”,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1933年,沈从文与三姐兆和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婚礼,随后就一直居京。家里人劝她考大学,她也想不妨一试,于是就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充和见到数学就头大,她在16岁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几何、代数。她干脆放弃,把复习的精力全用在其他三科上。第二年临考的那天,家人为她备好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她说“没用”,因为她连题目都看不懂。数学当然得了零分。但她的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 《我的中学生活》 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试务委员会资深评委胡适希望录取这名优异生。然录取规则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试务委员会向阅数学卷老师施压,希望“网开一面”给几分。那阅卷先生软硬不吃,复判后,仍给零分。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不得已“破格录取”了她。
这个故事,从叙述角度看,应该来自张充和的家人,也有可能是后来某个知情人的追忆。1934年9月24日的 《大学新闻周报》 对此事有过报道,标题是 《北大新生中的女杰》:“北大此期招生投考数千人,各科试卷由各系主任分别总评阅,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胡博士于评阅国文试卷后对人云:此期新生国文试卷以张旋 (张充和的化名) 女士者为最佳。言下似有得此女弟子已满足之状,盖张女士报考之学系又适为国文系也。女士年尚幼,俭朴诚笃,不趋时尚,擅长于文学而数学则非其所好,是以此次考试结果,仅以试读生入学,然此殊无碍其努力文学也,吾人当刮目候之。”
从这篇报道看,确实是胡适赏识了张充和,不过张充和的数学是不是零分,国文是不是满分,这篇报道都没说到。关键的是,这篇短消息里提到的不是破格录取,而是“仅以试读生入学”,意思是备取,没有正式学籍。长期以来,人们放大了各种“零分考入北大清华”的故事,为偏科的怪才寻找进入高等学府的理由,但是,任何意义上的高考,都只能一种选拔性考试,客观、公平是这种考试的核心,成熟的招生必须尽可能破除人为的因素,即使像西南联大这样在战乱中临时拼凑起来的大学,考试和招生也是非常严格的。另外一方面,出于美好想象,人们夸大了钱钟书这样的天才路径,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民国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