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悖论人生的自我放逐.doc
悖论人生的自我放逐
推介语
司马子长云:“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纵观历史,此“倜傥非常之人”,既有以文名世者,亦有以才情傲世者,关汉卿则二者兼而有之。作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其《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作品晓谕中外,而“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不群之语,更是激荡着狂傲倔强的战斗精神。魏佳一文避开单论作品或独品人物的套路,结合关汉卿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从传统角色的定位与个体生命意识的冲突、不羁浪子与青年子弟的形象对照、有限生命与永恒时空的交互映照三个方面,分析在仕进之路堵塞、士子地位下降的元代,以关汉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在受挫与背叛、反抗与融合、挑战与超越中不断探寻生命平衡点的倜傥不羁的个性特征。
依鲁迅先生的说法,“魏晋风度”的外在表现有寄情山水、不拘礼法、饮酒服药、轻裘缓带、不鞋而屐、扪虱而谈等等,其实质则为强调个性的真实与自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故作为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的作品,《世说新语》通过雅量、识鉴、规箴、捷悟等来褒扬魏晋士人宽宏的气量、鉴别是非的能力、为政治国的才干、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机智……然而徐秋雅一文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将关注的眼光投向《贤媛》篇中所记的二十三位女性,盛赞其率真性情、不凡气度、超群才识、高洁德行,分析探讨魏晋风度对女性的影响,为我们展现了魏晋这个人的觉醒、文的自觉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
谏或谏诤、谏议,指的是臣下对君王的失当言行进行规劝、告诫的行为,萌芽于尧舜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谏,关乎民主与文明,关乎国家兴亡,故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设立制度、宣传动员、选拔谏臣、奖励进谏,以期稳固君主专制政权、推进社会文明建设。而为达到进谏效果,谏诤者也往往根据所处环境、进谏对象的不同,采用或讽谏或直谏或强谏或规谏或顺谏等不同的谏诤方法,使谏诤艺术成为后世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与从政治制度和语言艺术角度研究谏诤不同,何等红一文在梳理先秦史传文中言谏例时,敏锐地发现其具有叙事意义,且均有一个“谏因→谏者言谏→谏辞→被谏者的反应→谏果”的叙述模式。从叙事角度观照先秦言谏,进行言谏结构模式分析,在古代谏诤研究领域中,是个极为新颖的思路和视角。
(刘燕玲,普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摘 要:元代散曲是我国文学由“雅”到“俗”的关键一环,弄清元散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探索散曲的审美取向、价值诉求。本文对关汉卿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浪子形象的分析为了解元代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
关键词:人生悖论 自我放逐 浪子形象
论及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人们大多折服于其《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作品的精巧构思及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无论是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上,还是广大古代文学爱好者的学习中,关汉卿及其创作都是一个重要而丰富的话题。作家的心理机制是构成其作品内涵最重要的因素,但遗憾的是,在研究者们关注这样一个元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发展史上都举足轻重的作家时,往往忽略了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贾仲明《录鬼簿》)这一人生选择背后的心理机制,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对作家创作的心理动机有更全面的把握。本文试从关汉卿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塑造的浪子形象入手,分析其心灵世界的矛盾冲突。
一、传统角色的定位与个体生命意识的冲突
古代中国社会通常将掌握了一定知识、具有某种品质、技能或才干的人称为“士”,在传统的角色定位中,士应当有理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士应当将自己的学识贡献给民众与社会,为人类群体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想需要能力的支撑,这就要求“士”应当有学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命个体的价值,而学识的增长如何实现呢?儒家的回答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白话注解四书?大学》,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这样一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完善自身并投身社会的发展道路,随着儒家学说与国家权力的结合逐渐成为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也成为了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认同的人生之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前进就会被国家选拔,获得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宋代的政治家王安石为我们描述了知识分子最理想的处境:“方今取士,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