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专题复习课件.ppt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地理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二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流①中上游河段规划建设十三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 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 029.6亿千瓦时。该河流是我国仅剩的两条未开发的大河之一,但有专家呼吁,不要在该河流上建坝,保留一条自然的河。 材料二 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建坝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而拆坝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折除了500多座水坝。下表是近年来部分拆除水坝的相关资料。 恢复了迁徙鲑鱼和鳟鱼的产卵地 和小吻鲈的栖息地,水质得到提高,保存了印第安人文化,增加了公共休闲地 2001 19世纪 50年代 瓦贝卡水坝 开辟了南美鲱鱼、河鲱鱼、美洲鳗及大西洋鲑的产卵地以及濒危物种矮楔贝的繁殖地 2002 不详 威恩彻斯特水坝 将有利于鱼类迁徙 2003 20世纪初 南巴塔维亚水坝 作用影响 拆除年份 建造时间 水坝名称 (1)读图,①是 (河流),②是 (流) ③是 (河流),河流②最后注入 洋。 (2)试分析河流①水能资源丰富但至今尚未开发的原因。 (3)你认为专家呼吁,不要在河流①上建坝,保留一条 自然河的理由有哪些? 解析 从图中可读出第(1)题的答案:①为怒江,②为澜沧江,③为金沙江,三江在此形成“三江并流”景观。材料二可反映出一些河流上建大坝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专家反对在①河流上建坝的理由。 答案 (1)怒江 澜沧江 金沙江 太平洋 (2)怒江至今尚未开发的原因是山高谷深,开发难度大,工程量大;怒江流域交通落后,不利于开发;当地经济落后,能源紧张状况不明显。 (3)建坝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 练习三 * * * 高考专题复习(十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宁夏银川实验中学 刘秀梅 考情分析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是历年来新课标高考命题的重点,题型既有综合题,也有选择题。试题表现出以下特点: (1)以与地理有关的社会时事材料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 (2)结合有关数据、图表文字资料的分析,解释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作出分析和评价。 2012年新课标高考涉及本专题的内容,命题与资源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建设以及相关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相结合的可能性较大。 考向预测 复习本专题内容,建议从以下几点把握:(1)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以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概念;(2)归纳比较相关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和治理,城市和乡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等;(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并与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建立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复习策略 一、本专题知识的地位与作用 自然地理规律 人类活动状况 环境问题与 可持续发展 区域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必修Ⅱ (宏观 、基础) 必修Ⅲ (典型案例) 选修Ⅵ (具体、深化) 必修Ⅰ 必修Ⅱ 对立 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的主要途径 解决措施 概念 类型 表现 成因 主要环境问题 概念 内涵 原则 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控制人口规模 转变发展模式 合理利用资源 公众参与 我国控制人口规模的具体策略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后果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土地、森林、水、海洋等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协调人地关系的四对基本关系 专题十三知识网络构建 生态可持续 经济可持续 社会可持续 公平性 共同性 持续性 工业:清洁生产 农业:生态农业 核心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人类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特点 工业文明时期 采猎文明时期 采猎文明时期 历史时期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主宰 人类对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6届高考地理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17(地表形态的变化).ppt
- 2016届高考地理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1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ppt
- 2016届高考地理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2(工业区位分析).ppt
- 2016届高考地理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23(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ppt
- 2016年湖南省中考历史考点专题复习课件17(第二部分_专题突破_专题十三_工业化与城市化及环_境问题).ppt
- 2017届新高考复习:1.3《宇宙中的地球_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ppt
- 2017届高考地理三维设计第一轮复习课件21(第三讲_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
- 2017届高考地理三维设计第一轮复习课件22(第一讲_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ppt
- 2017届高考地理三维设计第一轮复习课件24(第一讲_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
- 2017届高考地理三维设计第一轮复习课件25(第二讲_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