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体育文化陕北秧歌.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间体育文化陕北秧歌.doc

民间体育文化陕北秧歌   摘 要:陕北秧歌是一种流传陕西高原的一种传统的文化,是具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舞蹈。人们称之为“闹红火”、“闹社火”、“闹秧歌”、“闹阳歌”等。在陕西榆林、绥德、延安、米脂等地,陕北秧歌具有丰富的内容,五彩的形式,悠久的历史。特别是绥德、米脂的秧歌极为人们所喜爱。   关键词:秧歌的起源;特色;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何为“秧歌”?秧歌是从哪儿来?”不少人有了自己的答案。秧歌至少有十种写法儿,如阳歌、央哥、??哥、扬高、迎阁、羊高、英歌、因歌、莺歌。有人说秧歌起源于南方稻区插秧之歌;有人说它是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舞蹈;有人说该歌舞兴起于凤阳,该称为“阳歌”;有人说“阳歌”是上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有人说宋人苏东坡创造了秧歌;甚至有人说宋人以“??哥”为西域歌舞的主角,然后与汉族元宵社火融合,最终形成“秧歌”。以上这些说法都有某种的依据和创意。的确。陕北乡间念作“yáng”的本字到底该是哪个呢?只有找到了这个本字,那么答案便知晓了!   历史悠久的陕北秧歌相传在北宋就盛行,叫作“阳歌”,大概是出于“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在《延安府志》中录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因此,秧歌是从社日祭祀土地爷活动中发展来的。 当然我们也知道,清李调元的《粤东笔记》中有:“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由此又有人说,秧歌是陕北从南方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陕北秧歌是一种朴素中带着绚丽的艺术,其形式多彩,表演尽兴,红火热闹。   (一)陕北秧歌之豪迈   陕北秧歌主要特点在于“扭”,以腰部为中心,和着锣鼓声大幅度扭动头和双臂,以“十字步”完成了前进、后退、左腾、右跃,人们称之为“扭秧歌”。该简单朴素的舞蹈,整齐的步调,飞舞的彩带,五彩的彩扇,无不洋溢出和谐的气息。   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是陕北秧歌的三种主要角色。伞头是陕北秧歌的领头人,他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只求吉祥之意。伞,寓义着人们能得到庇护,风调雨顺;据说唐人孙思邈用一铁圈撑开老虎的嘴来观察老虎并给予治疗,于是这个铁圈就叫虎撑。接着“虎撑”演化为串乡治病的“串铃”,也成为民医的标志,最终成为消灾却病的象征物。在伞头这个角色中,“虎撑”是指挥秧歌队表演的响器,指挥着秧歌队变化队形。领头人“伞头”能即兴编唱新词,当然对传统秧歌唱段也极为熟悉。演唱时,他领唱,众队员高昂地重复唱最后一句。唱段词藻朴素、形式简单,但体现着当地的人文,其情感生动、易懂,观众皆大欢喜,神采飞扬。如今的秧歌舞,跟上了社会前进的步伐,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变成了现代装, 腰系着红绸带,手里撑着花伞。只要舞动起来,是那么的红火,热闹。   (二)陕北秧歌之风格   “大秧歌”和“踢场子”是陕北秧歌的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集体性的歌舞活动,气氛热烈。舞者的情绪欢快,动作矫健,表达了舞者的豪迈、奔放之情。狮子、竹马、跑驴、龙灯、旱船等社火节目与秧歌相伴,规模宏大,气势宏伟。秧歌队形变化丰富多彩,包括“龙摆尾”、“二龙吐水”、“十字梅花”、“卷白菜”等等。“水船”、“霸王鞭”、“高跷”、“跑驴”等属于小场子表演。至于“文场子”、“踢场子、”“武场子”是根据秧歌的动作内容和风格划分的。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就是人们所喜爱的“踢场子”,参加人总是成双成对的,女舞彩带,男持彩扇。踢场子中具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是需要展示“金钩倒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软腰”、“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龙爪穿云”等高难技巧,其刚健中渗透着柔美,洒脱中涌现着细腻。每当大号节日如春节,城乡都组织排演秧歌,只愿新年好。村邻之间还会组织起各自的秧歌从这个村扭到那个村,相互拜访,比歌赛舞,红红火火。女角叫“包头”,男角叫“挂鼓子”,过去均为男子扮演,如今却不同了。“包头”的动作表现出质朴、活泼的特点,将农村妇女的形象描绘了出来,挂鼓子的动作虽然朴拙但爆发着武术的魄力。秧歌表演拥有传统的套路和即兴创造的舞蹈动作,演绎着陕北农村生活的习俗,充满了情趣。技艺精湛的演员李增恒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其“包头”形象俊俏,表演灵巧、洒脱,配有“溜溜旦”的艺名。   (三)陕北秧歌之传承   1940年代初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红红火火的新秧歌运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秧歌、腰鼓,熟知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陕北秧歌升华为规范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是新农民形象的标志。领头人“伞头”改为工农形象持木制镰刀斧头,并创造了崭新的秧歌剧。例如《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兄妹开荒》。其中“胜利腰鼓”扭遍了全国各个角落。大场秧歌《边区好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