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宇文所安的“断片”说.doc
谈宇文所安的“断片”说
摘 要:“断片”是现在通往过去的媒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一书中以诗化的语言带读者回到“断片”产生的过去。他将“断片”划出的空间显现在读者面前,重现不完整的过去,透过“断片”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对历史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但我们却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认识空间,有了可以充分发挥我们意志的场所,在“断片”中找到永恒和通变,找到古典文学研究更加开放的视野和阐释空间。
关键词:宇文所安;断片;回忆
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是著名的西方汉学家,他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中国文学及文论,为国内传统研究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方法和观点,在他的《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一书中,对古典文学中的“断片”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并为读者反思过去开启了一面异域之门。
一、“断片”是一所殿堂
断片,是失去了连续性的部分,它以多种形式出现:“片断的文章、零星的记忆、某些残存于世的人工制品的碎片”[1](p80)。在三维空间中,它可能仅仅一件普通的物品。但在文学的世界里,它却是一座容纳众多事物的场所,它能引领读者回到往昔的世界。
宇文所安认为“断片”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失落和沉默。失落是一种客观的丢失、变形,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体中的部分出现缺失、散佚、变形,它可能是被人为销毁,也可能是零落丢失,正如杜牧手中生锈的折断的戟,后世无法看到它的原貌,只剩下折断的部分。“断片”的沉默属性,是作者主观留下的,它们是一种幽微的表达方式,沉默可以出现在作品的过程中,以间断、断裂和省略的形态表现出来,也可以出现在作品的结尾处,以沉默无言的方式结束。沉默使作者“可以把诗的不完整作为来自生活世界的一个断片,而发掘出它更深一层的涵义”[1](p92),可见沉默虽然切断了作品的延续性,但在另一方面随着沉默又令作品有了新的延续性。
无论客观造成的失落,还是主观带来的沉默,都令人产生不完整的感觉,“断片”的不完整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把读者引向“那个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生活世界”。[1](p84)通过“断片”,读者可以回到往昔的世界,但“断片”本身是不完整的,它必须借助于已经消失的、完全过去了的情景而恢复其应有的完整。“断片”为往昔划出了一个空间,其中可以容纳和它相关的众多东西,由这个“断片”生发出去,“可以找出一连串互为依附的东西来”[1](p88)。正如岘山上的“堕泪碑”,它本是湖北襄阳岘山上一块普通的石碑(在三维空间中),然而它可以带领读者回到属于它的过去:羊祜曾与众人登岘山,为先人落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2](p1020)羊祜死后,荆州百姓因羊祜的功绩、德政为其立碑以纪念,后人每见此碑莫不生情、落泪,由此杜预将其命名为“堕泪碑”。在“堕泪碑”引发的回忆链条上,羊祜得以流芳百世,后人也因回忆羊祜而在链条上“刻入”了名字,如杜预、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欧阳修(《岘山亭记》)等。这块“堕泪碑”已然成了回忆聚集的殿堂,因此后人再来到岘山,想到的就不仅是羊祜。这块“断片”容纳了古往今来见碑堕泪的人,以及他们回忆前人的行为,在今天读者的眼里,回忆羊祜的人,现在也成了被回忆的对象,他们都在“断片”划出的空间中拥有一席之地。
二、“断片”引发痛苦的回忆
“断片”是现在通往过去的媒介,不完整的部分引诱着人去追忆完整,引发起对它的记忆,但宇文所安认为这种记忆往往是痛苦的。
王阳明的《瘗旅文》是一篇有关埋葬差旅人的文章,其中的骨骸引发了他自己痛苦的回忆。文中王阳明为没能照顾好过路寄宿的同事而感到后悔。一个故去的同事变成了过去的骨骸,形成了记忆的模型。面前的骨骸,成为了容纳回忆的殿堂,它令王阳明迷惘、失落与懊悔,并且感到自己“在贵州是孤独的,自己也难免一死,死后也是孤独的”。[1](p60)
回忆事情的痛苦,还表现为追忆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的苦。对甜美的追思,对美好的回忆,都可以看作是对往事美好之事的复现,通过复现来再次安抚自己。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杜甫追忆过去,回想到往昔的安乐繁华以及与故友的相遇都是如此美好,然而往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遥远的,越是回忆就越会感到失去的失落,越是想去试图弥补。然而这种距离是永远存在的,越是掩藏,失落之情就越会被凸显出来。
被回忆的事物越是美好,作者的痛苦之情就越是浓重,宇文所安认为这种痛苦是必然的,美好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去不复返是历史发展中“道德的必然性”和“非道德的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的必然性”是指因果报应的必然结果,是由人为的过错而导致的毁灭,在这里,人对必然性似乎可以稍加控制,因善而得善报,因作恶而受恶报。“非道德的必然性”则不然,“非
文档评论(0)